中新社北京10月28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臨萍28日在北京表示,目前正在制定林權、環境保護禁令、生態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等司法解釋,規范有專門知識的人民陪審員參加環境資源案件審理制度,適時出臺環境資源案件審判綜合性指導意見。 截至目前,中國各級人民法院共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專門機構1993個,28家高級人民法院設立了環境資源審判庭。 楊臨萍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全國已有23家高級人民法院實行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審理模式,最高人民法院也將實行該審理模式。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將根據調整后的職能,統一指導全國環境資源審判工作。 中國最高法當日發布一份司法意見,全文共20條,對新時代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各領域、各環節提出全方位的指導意見和具體要求。 圍繞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這份司法意見提出強化生態系統綜合保護、助力打贏長江十年禁漁持久戰、助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等要求。其中明確,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違法犯罪,推動構建與區域定位不符的資源開發利用退出機制。 對于助力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這份司法意見要求提高自然資源產權司法保護水平、加大對水資源的司法保護力度、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服務產業結構綠色優化升級。其中明確,“支持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工具”。 記者還從會上獲悉,中國最高法即將發布長江、黃河環境資源案件審判兩個專門的會議紀要,旨在加強保護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完) |
2021-10-28
2021-10-28
2021-10-28
2021-10-28
2021-10-28
2021-10-28
2021-10-28
2021-10-28
2021-10-28
2021-10-28
2021-10-28
2021-10-28
2021-10-28
2021-10-28
202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