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1月3日電 (李恩璞 江倩倩 許婧)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3日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共有8項第一完成單位成果獲得黨中央和國務院表彰,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 同時,該校1951屆航空工程系校友顧誦芬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繼吳文俊、徐光憲、王振義、黃旭華之后,第五位獲此殊榮的交大人。 上海交大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8項成果包括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荻教授等完成的“秉承自然生物精細構型的遺態材料”,化學化工學院崔勇教授等完成的“手性金屬-有機多孔固體的設計構筑及性能研究”,生命科學技術學院Bio-X研究院吳際教授等完成的“成年哺乳動物雌性生殖干細胞的發現及其發育調控機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黃荷鳳院士等完成的“發育源性疾病和遺傳性出生缺陷的機制研究及臨床精準防控”,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夏術階教授等完成的“前列腺創面修復新理論與精準外科干預體系”,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范存義教授等完成的“創傷后肘關節功能障礙關鍵治療技術的建立及臨床應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楊馳教授等完成的“顳下頜關節外科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等。 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荻教授等完成的“秉承自然生物精細構型的遺態材料”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該項目在國際上首次創新提出了“遺態材料”學術新思想、研究新范式,以材料性能為導向,甄選和巧借自然界生物精細構型,通過生物構型與人工材質復合,創制秉承自然界生物精細構型特征,又有人工材質特性的新型材料——“遺態材料”。為研究生物精細構型與人工材質的耦合效應提供了新方法,引領了新型構型化復合材料的研究領域,推動了學科交叉發展,在海水淡化、衛星熱控、儲能、電磁屏蔽等領域展現出重大應用前景。 由化學化工學院崔勇教授等完成的“手性金屬-有機多孔固體的設計構筑及性能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該項目針對傳統手性多孔材料活性位分散不均導致催化和分離活性與選擇性低等瓶頸難題,項目提出手性功能體框架化結晶策略,實現了手性位點單分散多孔材料的精準合成;創建了手性多孔催化和分離新體系,把手性固體的選擇性提升到了嶄新高度;明確了識別和活化過程的重要結構參數,為手性催化和分離提供了接近真實狀況的結構模型。 由生命科學技術學院Bio-X研究院吳際教授等完成的“成年哺乳動物雌性生殖干細胞的發現及其發育調控機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該項目首次從成年小鼠卵巢內分離出雌性生殖干細胞,從而發現成年哺乳動物卵巢內存在生殖干細胞,并率先揭示其生物學特征、功能及關鍵調控機制。打破八十多年生殖與發育經典定論,改寫教科書。為不孕癥治療、生育力保存、出生缺陷防治、動物繁殖、瀕危動物保存、大動物基因編輯和再生醫學等開辟新途徑。 “發育源性疾病和遺傳性出生缺陷的機制研究及臨床精準防控”項目由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黃荷鳳院士等完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該項目針對慢病高危人群和遺傳病家系,創建了發育源性疾病的早期防控和遺傳性出生缺陷的臨床精準防控兩大技術體系。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出生隊列和配子/胚胎發育機制研究,對發育源性代謝性和心血管等疾病的傳代機制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并在臨床上進行預警和轉化應用,提高了出生子代的安全性。學術貢獻是將疾病的起源從胎兒期前移至配子和胚胎發生階段,創建的“配子源性成人疾病”學說,為源頭防控慢性疾病提供了科學依據。針對遺傳性出生缺陷,對孕前攜帶者篩查、產前基因診斷、胚胎遺傳學診斷進行了技術集成創新。共完成2萬余名胎兒遺傳學診斷,避免了2000余個家庭出生遺傳缺陷兒,臨床診斷成功率和健康新生兒出生符合率達100%,成果在全國23省市推廣應用。 此外,由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夏術階教授等完成的“前列腺創面修復新理論與精準外科干預體系”項目,由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范存義教授等完成的“創傷后肘關節功能障礙關鍵治療技術的建立及臨床應用”項目和由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楊馳教授等完成的“顳下頜關節外科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項目,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完) |
2021-11-03
2021-11-03
2021-11-03
2021-11-03
2021-11-03
2021-11-03
2021-11-03
2021-11-03
2021-11-03
2021-11-03
2021-11-03
2021-11-03
2021-11-03
2021-11-03
202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