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訊 (記者 滿羿)文藝,需要境界;文藝,也需要鏡子。 有境界,才能氣象萬千,不斷發展;有鏡子,才能端正自我,不至于跑偏。有鏡子時刻照著,文藝才具備有境界的可能。 所以,我們需要藝境,也需要藝鏡。現在的文藝在藝境上出了許多的問題,恐怕是在藝鏡上有所缺失。 北京青年報從今天開始開設“藝鏡”專欄,以文化新聞評論的方式,以新聞媒體的冷峻眼光,洞察和分析當下文化領域新事件、新現象、新趨勢和新問題,以促進文藝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康、理性地發展。 近日,北京京劇院知名程派青衣演員郭瑋在著名京劇藝術家李文敏、王碩的指導下恢復排演了包括全本《春閨夢》《牧羊卷》等一系列程派經典劇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春閨夢》,現在舞臺上經常演出的都是該戲的后半部,而前面的“送征人”不見舞臺久矣。 郭瑋的這次程派經典劇目的復排與演出不僅得到了專業行家的認可,也受到了觀眾的認可,所謂既“警”了前臺,也“警”了后臺。作為成名已久的年輕演員,忍受寂寞,再次下掛,重新學習,這在當前的京劇行業,乃至當前傳統藝術行業里也是少見,但此舉對當前的京劇藝術和京劇行業,都是具有啟示性的。 當前京劇藝術,乃至整體的傳統藝術,都遇到了一大危機——什么是標準?例如京劇,譚鑫培走紅后,湖廣音中州韻始終占據著京劇聲腔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但是現在“梆子味”京劇、“落子味”京劇卻能大行其道;又如京劇“程派”藝術,各種唱法各種腔調,低回婉轉、清新幽雅者有之,鬼哭狼嚎、聲嘶力竭者有之,胡演亂演、妖魔瞎舞者更有之,奇怪的是似乎只要演員賣力氣,不管怎么演都能獲得掌聲和喝彩,而一些演員也沉浸于這種廉價的掌聲與喝彩里自以為是,不能自拔。但是這些演員距離程硯秋先生的藝術是近了,還是遠了呢?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眾多,但總結起來不過是京劇藝術的推廣與普及工作仍然做得不夠,觀眾對京劇藝術的審美懵懂不明;流量與票房成了決定舞臺藝術走向的唯一標準,不管你的藝術水平如何,不管你是從哪里來的社會影響力,只要有流量能掙錢就上臺,就可以演,反正也不是黃色低俗的演出,更不是潘金蓮毒死武大郎的那碗藥湯子,看不死人。 因此對于傳統文化工作者來說,幫助觀眾對傳統藝術有一個正確全面的認識,讓觀眾能夠領略到傳統藝術的真正魅力,而不是“霧里看花”,這是緊迫而必須要做的工作。就京劇而言,就程派藝術而言,挖掘和復排優秀的傳統劇目,展現當年藝術家創作時的舞臺規范、唱腔譜曲,特別是藝術精神和藝術理念,這是撥開當下京劇迷霧的最好方法。 郭瑋此次復排全本《春閨夢》便是順著這個趨勢去做的。無論是在劇情的編排上,還是唱腔的設置上,基本都不出程硯秋先生的演出劇本,更是謹守程硯秋先生的藝術思想。而也就是在復排過程中,郭瑋發現了程硯秋先生在藝術上的開放精神。 在“送征人”一折中,四對不同家庭的夫妻同時出現在舞臺上各自告別,此時用四對輪唱的方式呈現,表演到位卻又互不干擾。郭瑋說這個設計的效果就跟電影蒙太奇似的,自己沒有想到那么多年前程先生的戲就有這么“現代化”的表現了。 對于挖掘和恢復優秀傳統劇目的工作,很多院團和演員也都在做,但有的成功了,有的恢復演出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關鍵在于如何對待重生的老戲,是修舊如舊,還是適當裁剪。從成功的例子來看,顯然后者更符合科學的精神。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