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訊(記者 王潤)陸帕導演的《狂人日記》、田沁鑫導演的《直播開國大典》、孟京輝導演的《紅與黑》、李建軍導演的《世界旦夕之間》《變形記》、黃盈導演的《福壽全》、何念導演的《深淵》、張慧導演的《雜拌、折羅或沙拉》、馮遠征導演的《日出》……這些近期在國內熱演的戲劇都使用了“現場拍攝”手法。演出時,臺上不僅有演員,還有攝影師;觀眾看到的,不僅有演員的表演,還有舞臺上大屏幕播出的影像。這也讓人不由得思考:戲劇導演為什么都愛“現場拍影像”?而觀眾又感受如何呢? 現象 戲劇風行“現場拍攝” 國際著名導演陸帕和中國演員連續合作了《酗酒者莫非》和《狂人日記》兩部作品,其用精湛講究的影像技術,通過疊映等藝術手段,營造出多重現實和非現實空間之間的沖突與轉換,極大強化了戲劇帶給觀眾的心理感受,也讓人領略到了享譽世界的“陸帕劇場美學”。 何念導演的《深淵》則將現場拍攝和懸疑舞臺劇高水平地融合在一起,如同“偷窺”一樣的拍攝視角,讓整個故事更具懸念,也放大了表演細節,為觀眾帶來極大的觀看樂趣和心理刺激。該劇也被很多觀眾認為是“國內現場拍攝技巧最成熟的作品”。 田沁鑫導演當年的青春版《狂飆》,用八臺攝影機即時拍攝、即時剪輯、實時投影,在舞臺上同時出現多維時空,令人目不暇接。新作《直播開國大典》也讓攝影師走上舞臺,現場將演員們的表演拍攝下來,并投影到多塊屏幕上,保證劇場內各角度觀眾的觀看效果,同時給舞臺帶來立體的時空關系。 孟京輝導演的新作《紅與黑》,則讓梅婷、張弌鋮、羅歡三位主演走下舞臺,走進觀眾席表演,攝影師將演員和觀眾一起拍攝下來投影在舞臺的大屏幕上,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觀演體驗。 就連一向偏傳統現實主義的北京人藝,也在新版《日出》中嘗試用“現場拍攝”的方式,突顯人物的命運。 可以看到,“影像”和“現場拍攝”已經成為如今常見的舞臺手段,它們與現場表演深度融合,催生出新的表演形態,以更加豐富的手段和創新開放的態度,讓劇場成為多媒介融合的空間。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