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堪培拉11月16日電 (記者陳效衛)據澳大利亞大使館15日消息,12日,駐澳大利亞使館臨時代辦王晰寧在澳主流媒體《澳金融評論報》發表題為《中國在氣變問題上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的署名文章,深入闡述了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政策主張。主要內容如下: 面對全球氣候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應對氣候變化既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應當承擔的國際義務。在這個問題上,不是別人要求中國做,而是中國主動要做。 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2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今年11月1日,習近平主席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世界領導人峰會發表書面致辭時強調,中國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中國制定的“1+N”政策體系,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 這是一個非凡而有雄心的承諾,表明中國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人類進步的一邊。發達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歐盟將用71年,美國用43年,日本用37年,而中國給自己規定的時間只有30年。 誠然,現在中國仍是世界上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國之一。但從歷史排放量看,19世紀50年代工業化以來的170年時間里,中國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為2840億噸,僅為美國的一半。從人均排放量來看,2020年,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7.41噸,遠低于美國的14.24噸和澳大利亞的15.37噸。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工業化速度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要實現30年內達到碳中和這一艱巨任務,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中國人踐信守諾,近年來我們將應對氣候變化擺在國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法規、政策、標準與行動計劃,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實踐不斷取得新進步。 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額完成“十三五”約束性目標,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累計少排放二氧化碳約58億噸。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三分之一以上,光伏和風電裝機容量較2005年分別增加了3000多倍和200多倍。中國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新增光伏市場,風電光伏發電設備的技術水平和制造規模均位居世界前列。近期,中國集中組織開工了一批大型的風電光伏項目,總規模近3000萬千瓦,拉開第一批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項目開工的序幕。2021年,中國宣布將不再在海外建設新的燃煤電站項目。 未來,中國將在減排道路上繼續前行。第一,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嚴格執行鋼鐵、鐵合金、焦化等13個行業準入條件,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第二,優化調整能源結構。優先發展非化石能源,推進水電綠色發展,全面協調推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開發,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發展核電,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第三,積極探索低碳發展新模式。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2025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20年降低18%”作為約束性指標。鼓勵地方、行業、企業因地制宜探索低碳發展路徑,在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開展綠色低碳相關試點示范,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低碳試點體系。 氣候變化關系全人類的未來,需要國際社會攜手前行。當西方政客們仍在格拉斯哥氣候峰會上為何時兌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出資承諾爭論不休時,中國已開始行動,盡己所能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近年來中國累計安排約11億元人民幣用于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向近40個國家贈送節能和新能源產品、設備,幫助有關國家發射氣象衛星,為120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近1500名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 格拉斯哥氣候大會期間,中美達成聯合宣言,贊賞迄今為止開展的工作,承諾將繼續共同努力,并與各方一道,加強《巴黎協定》的實施。雙方將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考慮各自國情,強化氣候行動,有效應對氣候危機。 澳大利亞致力于推廣通過技術創新解決氣變問題,并在風能、太陽能和氫能等領域擁有獨特優勢。中國愿與包括澳方在內的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
2021-11-16
2021-11-16
2021-11-16
2021-11-16
2021-11-16
2021-11-16
2021-11-16
2021-11-16
2021-11-16
2021-11-16
2021-11-16
2021-11-16
2021-11-16
2021-11-16
202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