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18日電 (記者 陳杭)為破解室外觀賽氣候寒冷問題研發的場館坐席和站席觀賽環境舒適性提升技術,可實現-20℃體感溫度下,設備表面溫度10秒內升至40℃以上,顯著提升觀眾熱舒適感受。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18日在發布會上提到以上內容。 申辦成功伊始,科技部制定了科技冬奧行動計劃。吳遠彬表示,重點專項把場館規劃、建設、運維關鍵技術作為重點任務進行布局,重點解決雪車雪橇賽道、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速滑館等場館設計、建造和運維技術難題,支撐鳥巢智能化和水立方冰水轉換等場館改造。 高標準完成冬奧會場館賽道建設 吳遠彬稱,通過技術攻關,從規劃設計、建造施工到運維服務等多方面實現關鍵技術新突破,支撐冬奧場館高質量建設。以雪上場館為例,首次掌握符合國際標準的競技型人工剖面賽道設計方法與建造關鍵技術,成功應用于崇禮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和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建設。 此外,成功解決了國家雪車雪橇賽道長度大、落差大、彎道多帶來的精度和溫差控制難題,首次實現360°回旋彎道一次噴射成型,同時可滿足延慶高烈度區的抗震要求。 實現科學、藝術和文化統一 吳遠彬提到,國家跳臺滑雪中心設計靈感源于中國的傳統吉祥飾物“如意”。從跳臺環形頂端,再到剖面線形和底部看臺,與中國傳統吉祥物“如意”的S型曲線完美融合,被稱為“雪如意”,在體現體育建筑動感造型的基礎上,又凸顯了中國元素。 國家速滑館的建設中,創新突破索網結構數字找形、優化、全仿真等關鍵技術,實現了結構輕質、綠色節能和建筑設計動感輕盈相融合,科技創新讓建筑設計彰顯出“冰上絲帶”的靈動感,邁上建筑美學新高度。 提升場館坐席和站席觀賽環境舒適性 他表示,“可持續發展”是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提出的三大理念之一,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綠色、智慧場館建設,提供便捷化服務體驗,有力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國家速滑館建成了全球首個超大冰面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的冬奧速滑場館,碳排放趨近于零,成為低碳綠色運動場館建設的樣板工程。在既有場館改造中,科技創新有力支撐鳥巢智能化和水立方冰水轉換等場館改造。 吳遠彬提到,自主研發的水立方“冬夏場景轉換”關鍵技術體系,實現冰面毫米級高精度測量,支撐國家游泳中心創造性建成世界首個智能化、快速拆裝的水冰轉換場地。成功保留兩屆奧運遺產,有效破解了世界上大型場館長期運營難題。 此外,為破解室外觀賽氣候寒冷的問題,研發場館坐席和站席觀賽環境的舒適性提升技術,實現-20℃體感溫度下,設備表面溫度10秒內升至40℃以上,顯著提升觀眾熱舒適感受。(完) |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