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11月18日電 通訊:體驗中國,了解中國——美國律師約翰·格羅博斯基見證中國巨變 新華社記者楊士龍 胡友松 1991年,在上海的全職美國律師寥寥無幾,約翰·格羅博斯基是其中之一。在過去幾十年里,中國客戶和業界更熟悉他的中文名字——顧樹基。 這個由英文姓氏諧音而來的名字給他帶來了不少有趣的誤會。“在中國時我參加過很多談判,每當我自報家門‘顧樹基’,在場的中國人大多會詫異地看著我,”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顧樹基回憶起往事,不禁笑出聲來,大家都很納悶為何他自稱“顧書記”。 顧樹基是首批赴華留學的美國研究生之一。1979年2月的一天,天寒地凍,顧樹基一行人抵達北京。此后,顧樹基在北京大學考古專業進修了三個學期。 “那時候北京物資依然有些匱乏,特別是在冬天。天一黑,大部分商店就要閉店關燈了。”顧樹基回憶道。 顧樹基選修了七門考古專業課。他說,教授們博古通今,對他也很照顧。在北大的最后一個學期,他參加了新疆西北部克孜爾一個洞穴遺址的發掘項目,“那是一次美妙的經歷”。 1980年秋天,顧樹基回到芝加哥大學,打算完成博士學位后,成為中國文化史和考古學教授。不過,了解到美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后,他意識到會中文、懂中國法律的外國律師是稀缺人才。顧樹基于是改讀法律學位。1991年,他入職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上海代表處,此后在中國一直生活到2018年。 顧樹基曾任兩家律所的合伙人,以及上海美國商會的副會長和秘書。他見證了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外國投資者敞開大門的歷史,也見證了中國相關商業法律的全面變革。“中國法律體系的變化成功地為吸引外商投資構建了一個法律框架,讓外國投資者可以安心在中國進行更多的投資。” 上海和中國其他城市創紀錄的發展速度令顧樹基嘆為觀止。1991年剛開始在上海工作時,他注意到外灘很多老建筑已經部分或完全空置,亟需修繕。后來浦東新區成為上海的金融和服務業中心,成了這個城市摩天大樓、大型制造業公司、高科技企業的聚集地,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一個象征。“上海的發展速度驚人,”顧樹基說,“高聳入云的寫字樓、酒店和公寓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 回首過去,顧樹基說,在中國求學的經歷是他人生中一個重要轉折點。“我因此成年后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中國度過,我也因為那段時間和經歷有了很大變化。”他感嘆道。 談到美中關系,顧樹基堅信兩國有必要進行建設性的溝通合作。他說,全世界有很多難題都需要這兩個大國的合作,比如氣候變化、經濟發展等。他還表示,擴大教育和民間交流也可以在促進兩國關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顧樹基正在馬里蘭大學攻讀中國政治和政府相關課程。他說,很多美國學者對中國的研究有種“局外人”視角,這與他本人長時間在中國生活、與中國各階層人士直接接觸的親身觀察有相當大的差別。他真心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美國人有機會去中國,在那里生活一段時間,親身體驗中國,了解中國。 |
2021-11-19
2021-11-19
2021-11-19
2021-11-19
2021-11-19
2021-11-19
2021-11-19
2021-11-19
2021-11-19
2021-11-19
2021-11-19
2021-11-19
2021-11-19
2021-11-19
202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