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安11月24日電 (記者 阿琳娜)記者24日從陜西文物部門獲悉,考古人員在塔兒坡戰國秦墓新發現的金飾品,對于探索“前絲綢之路”時期中西文化交流及傳播路徑具有實證意義。 2021年8月至9月,考古人員為配合塔兒坡村棚改項目的建設,對建設用地內發現的6座古墓葬進行了發掘,其中秦墓3座,西漢墓葬1座,東漢墓葬2座。出土文物89件(組)。 據介紹,此次發掘的3座秦墓較為重要,從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判斷,這3座秦墓的時代應在戰國晚期到秦統一時期。 其中一座秦墓出土的金飾品、明器青銅繭形壺、青銅蟾蜍都較為少見。特別是金飾品的制作方法所反映的考古學意義較為重要。這組小型金飾品有9枚,為純金制作,在以往的秦墓中發現較少。 發現的小型金飾出土于墓室內,因墓葬被盜,原初位置已不清楚,但從其大小和背面有扣來分析,為衣服上裝飾的可能性較大。金飾表面有多處焊接的繩索紋和金珠,繩索紋在草原文化金銀帶扣的邊框上經常出現,焊接金珠的工藝最早出現于兩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戰國中晚期開始流行于中國西北游牧民族地區,西漢時焊珠工藝在中原地區出現。無論從用途還是工藝上看,這一組小型金飾都具有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風格。 專家介紹,就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金絲和焊珠工藝在甘肅馬家塬戰國戎人墓地中就有發現,西漢時期這種工藝出現在中原地區的金器上,東漢時向南傳播到長江珠江流域。此次金絲焊珠金飾的出土,說明戰國時秦人可能已經熟練掌握了這類金器細工制品的制作技術。 此外,焊珠工藝起源于西亞,后經中亞草原傳至中國新疆和內蒙古地區,秦墓中出土這類金器說明秦人很早就與中亞、西亞有間接或者直接的往來關系,這對于探索“前絲綢之路”時期中西文化交流及傳播路徑具有實證意義。(完) |
2021-11-24
2021-11-24
2021-11-24
2021-11-24
2021-11-24
2021-11-24
2021-11-24
2021-11-24
2021-11-24
2021-11-24
2021-11-24
2021-11-24
2021-11-24
2021-11-24
202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