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21·劇集 主旋律劇攀新高峰 2021年的熒屏,《覺醒年代》《山海情》《功勛》等高口碑作品在熒屏內外掀起主旋律風,鑄就多年以來國劇最亮眼成績。主旋律題材進入爆發期的背后,是創作者們放棄常規創作思路,從真實的人物和情感出發,通過盡可能豐富的戲劇沖突,以極具藝術表現力的手法,讓歷史課本、時代報告里的故事活起來。以往并不被市場看重的革命歷史劇、脫貧攻堅劇、英模劇,在這一輪創作轉型中,以全新的樣貌呈現在熒屏上。 主角人物塑造去光環 角色越是高高在上,就離觀眾越遠,貼近現實、接地氣是今年熒屏主旋律人物的主要特征。年初播出的《山海情》在創作上走鄉土文學路線,一眾“土味兒”角色的命運故事引發全網熱議。當熒屏上強勢登場的大女主紛紛“撲街”時,沒有光環、沒有濾鏡的李水花,卻成為這一年中最能彰顯女性力量的熒屏角色。 如今,在越來越多的主旋律作品里,觀眾看到的主角人物是去光環的。《覺醒年代》中陳獨秀登場時是幾乎流浪漢般的造型,還遭到愛國學生的誤會和圍攻。劇中的陳獨秀性格上有剛愎自用的一面,還有封建家長作風,他與大兒子陳延年的性格沖突,是觀眾非常熟悉的中國式父子關系,種種“不完美”讓這個開天辟地的領袖人物多了幾分煙火氣和真性情。 《功勛》中,雷佳音扮演的于敏,戴一副黑框圓眼鏡,頭發雜亂無章,胡茬橫生,人物形象模糊到缺乏辨識度,讓人聯想不到那個“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的中國“氫彈之父”。故事開頭,科學家以身許國,如此壯懷的一場戲卻演繹得風輕云淡:路邊餛飩攤,領導問于敏,加入氫彈項目就要一輩子隱姓埋名,家人面前也要做個“啞巴”,“那是帶到墳墓里去的秘密”。于敏悶頭吃餛飩,“不用想了,明天一早就能上班”,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情感爆發,一句承諾許下一生,卻勝過萬語千言。 這些為主角人物祛魅的表現手法,不僅跳出了以往宏大敘事高大全式的老路,還通過欲揚先抑制造反差,拉出人物弧光。 家庭視角勾連家與國 今年的主旋律佳作不約而同在家庭視角上做文章。《功勛》與以往的英模劇有很大不同,主人公不再是符號化形象,而是有著真情實感的平凡人,幾位功勛人物在矢志報國的“高光時刻”之外,他們的家庭故事、情感故事同樣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劇中一幕幕伉儷情深、兒女情長令人動容。《功勛》總導演鄭曉龍就表示,這部戲八個單元的劇組有著一致約定:要尊重時代真實的邏輯,也要忠于功勛人物生而為人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拍出老百姓愛看的作品。 作為年度扛鼎之作,《覺醒年代》中高濃度的家庭情感戲是作品火熱到“出圈”的重要原因。劇中,李大釗和妻子趙紉蘭相濡以沫的情感令人感佩,劇情加入陳獨秀父子的矛盾線,更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一次成功探索。《覺醒年代》陳獨秀父子三人間的沖突并未游離于主線之外,矛盾始于家庭積怨,陷于時代大思潮中的思想碰撞,終于革命信仰的共同確立,其發生、發展、解決的過程深嵌于作品的主題表達中,講述的同樣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必然性。陳獨秀和陳延年最終是在革命者的肝膽相照中達成和解,在人物關系上形成一種更為深沉的情感互動。父子三人碼頭相擁一場戲意味豐富,這段時長4分多鐘的離別戲是全劇的“淚點”,陳延年、陳喬年的步伐特寫,是陳獨秀腳步的延伸,隱喻了覺醒之路接續向前,畫面疊加兩人犧牲的場景,成為互聯網上流傳最廣的作品片段,也是熒屏上的年度經典鏡頭。打動人心的力量來自于貫穿全劇父子糾葛情感鋪墊后的爆發,也來自于一代人尋路的革命與青春、覺醒與犧牲,在家國情懷中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和心靈共振,注定會被銘記。 把歷史變成人的故事 《能文能武李延年》開篇一場文戲是全劇的高光時刻:戰士小安東顧念親人臨陣脫逃,揭示出人物出國作戰面對巨大戰場傷亡時的心中疑問——“我們為何而戰”,而這正是抗美援朝主旋律敘事的題中之義,同類題材對此多側重歷史視角的宏觀還原,《能文能武李延年》則把歷史變成人的故事,從普通戰士視角切入,把存在于頭腦中的思想斗爭,外化為一場逃兵事件的沖突,在戲劇張力中對“為何而戰”做出回答。 劇中,王雷飾演的指導員李延年攔下了要處決小安東的連長,他從小安東的悲苦身世,說到戰士們的思鄉之情,入情入理地講出抗美援朝就是在保衛自己的親人,逃兵事件最終轉化為戰前動員。這段長達16分鐘的戰斗動員戲,臺詞質樸、結構巧妙、張力十足、以情感人,沒有絲毫冗長沉悶之感,呈現出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拍這場戲,導演毛衛寧煞費苦心,他在開機前告訴王雷第一天就拍,實拍卻隔了多日,“第一天王雷的臺詞表演也沒問題,但我就想讓他每天都在心里過這場戲,我只要不拍,他就不能丟,天天都得練一遍。”毛衛寧說,最終這段表演一氣呵成,現場很多人都哭了,都被王雷的戲帶進去了。同樣能感受到這份心靈撞擊的,還有劇集播出時電視機前的觀眾。 見人見故事見沖突 電視劇打動人心的力量,在于尊重藝術規律,好作品把精神主旨“藏”于故事、人物的沖突中,“藏”得越深,就越能讓人在潛移默化中明白道理,接受觀念。 同為主旋律熱門題材,今年播出的《掃黑風暴》《突圍》都留下了遺憾,前者陷入草草收場的“爛尾”爭議,后者在表達上間歇性“生硬”,兩部大熱劇集未能成為口碑之作,就在于作品中的故事、人物沒有完成藝術創作的既定貫穿,當主題表達不再是藝術加工后的“腹語”,而是跳出故事風格、人物性格,異化為一種專題片式硬邦邦的語態時,就打斷了觀眾藝術感受的過程,效果就會打折扣。 縱觀今年的優秀主旋律作品,在人物塑造、敘事手法上都有了大幅提升,比如主角不刻意拔高,而是要見真人,故事不能光有事件,還要見沖突。這些都顯示出創作者突破慣性思維、跟上觀眾審美的努力,熒屏主旋律創作也由此開啟新的創作模式和表達空間。(記者 邱偉) 業內觀點 行業翹楚大集結 主旋律劇變好看 楊文山(電視劇文化研究者) 主旋律劇變得好看了,核心是被市場看好的優秀創作人才和團隊參與到主旋律劇集的創作中來,像正午陽光、鄭曉龍帶領的8個創作組、張永新團隊等。“拍什么”其實沒有太大突破,“怎么拍”可以有更多延展,目前所謂的“新主流劇”都比較重視故事的影像化呈現,這一點也是主旋律劇觀感提升的重要途徑。還有就是演員搭配,以往同類作品可能看重主角表演,但戲是高手過招碰撞出來的,《覺醒年代》《山海情》《功勛》這幾部劇的演員搭配都很不錯,也就是說主旋律劇的演員配置應該和商業劇持平,甚至優于后者。 主旋律題材最大的限制是戲劇性不足,但還是可以有提升之處,比如擴寬社會、歷史表現層次,深入挖掘人物與故事內涵。以《功勛》為例,基本突破了過去的“英模劇”模式,平均水準都很高,其中《袁隆平的夢》有前史,有社會關系,有行為動因,已經接近標準意義的“人物傳記片”。 今年主旋律題材的“出圈”,一方面是商業劇各個類型沒有太顯眼的作品出現,另一方面,這也是宏觀調控的結果。《覺醒年代》《山海情》《功勛》這三部劇都是“理想照耀中國”主題展播劇,其中后兩部劇是廣電總局命題策劃的重點作品,也是因為這樣,才有了這樣的創作班底,這是成功的重要保障。 精品迭出 ■為慶祝建黨百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開展了“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作品創作展播活動”,多部精品力作于2021年1月1日起陸續登陸熒屏。 ■1月12日,《山海情》在五大衛視首播并迅速走紅,作品實現了現實題材的史詩性敘述,挖掘了脫貧攻堅題材內部的地緣美學密碼。 ■清明節期間,上海龍華烈士陵園陳延年、陳喬年墓前很多人獻花,證明《覺醒年代》切實影響了當代年輕人,顯示出強大的長尾效應,愛國主義情緒的提升成為主旋律作品備受認可的關鍵背景。 ■6月10日,第27屆上海電視節落幕,黨史題材的《覺醒年代》和脫貧攻堅題材的《山海情》在本屆白玉蘭獎頒獎禮上平分秋色。 ■12月16日,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香山葉正紅》在央視一套圓滿收官。中國視聽大數據顯示,該劇連續三周收視率穩居全國榜首,屢創新高,觀眾好評不斷。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