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21年,“雙減”無疑是熱度最高、影響范圍最廣的教育改革舉措之一。5月,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7月,這一文件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此后,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相繼出臺,從校內到校外、從家長學生到校長老師,無不隨著政策實施作出或多或少的調整和改變。 回望:“雙減”真的減了嗎? “雙減”的成效毋庸置疑。 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紛紛轉型關停,地鐵里、電視中校外培訓廣告難覓蹤影,學校課后服務覆蓋更廣選擇更多,孩子們的家庭作業(yè)總量減少。 根據(jù)教育部12月21日新聞發(fā)布會公布的監(jiān)測情況,政策落地以來,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作業(yè)管理、課后服務和課堂教學等得到明顯改觀。 教育部數(shù)據(jù)顯示,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大幅壓減,目前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3.8%,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4.1%。留下的培訓機構一部分轉為非營利性機構,實行政府指導價;不適合“營轉非”的將被進一步注銷。 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yè)的學生占比由“雙減”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99.6%的學生家長反映,本學期教師沒有再給家長布置作業(yè)或要求家長批改作業(yè)。學生參加課后服務的比例由上學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有力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回歸校園。 調查顯示,73%的家長表示孩子完成書面作業(yè)時間比“雙減”前明顯減少,85.4%的家長對學校課后服務表示滿意。教育部學校直報平臺收到的無記名調查問卷中,絕大多數(shù)家長對學校減負提質工作表示滿意。 思考:政策背后,是怎樣的教育改革指向? “雙減”絕不是一個孤立的政策,它是教育發(fā)展改革棋局上的重要一步。從這一步著手,要撬動的是基礎教育的整體變革,構筑以育人為中心的教育新生態(tài)圈。 “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化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會議指出,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學校教書育人主體功能,強化線上線下校外培訓機構規(guī)范管理。 從這段話不難看出,推進“雙減”,其目標是進一步校正教育發(fā)展方向,回歸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fā)展素質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具體來說,就是要以“雙減”為抓手,推動教育觀念、教育體系、育人方式、教育評價、家校社協(xié)同多方面的深刻變革。 理解了這一邏輯,就更能讀懂中央和地方出臺的系列改革措施。 要解決短視化、功利化,就必須改變“唯分數(shù)”“唯升學”,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勞并重。校內全面壓減作業(yè)總量,降低考試壓力,校外規(guī)范管理培訓機構,禁止無限制地以“卷”煽動教育焦慮,同時改革教育評價方式。 教育部等九部門發(fā)布“縣中提升計劃”,強調推進基于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考試招生錄取模式;部分地方大比例促進干部教師輪崗交流;寧夏、北京等地大幅提高中考體育分數(shù);勞動教育進課程、進教材……一系列舉措都顯示出,基礎教育領域正在以“雙減”為機遇,進一步厘清教育體系,凈化社會教育生態(tài),構建教育發(fā)展新格局。 探尋:“雙減”時代下的“我們”,當何去何從? 通過對政策邏輯的梳理,可以明確,“雙減”必將以大力度持續(xù)深入推進。 在21日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教育部表示,2022年將繼續(xù)把“雙減”督導作為教育督導“一號工程”,加大督辦、通報、約談和問責力度。 在空前力度和持續(xù)高壓下,繼續(xù)觀望等待不如調整方向,順勢而為。 對學生和家長而言,要看清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大方向,不再只盯著“分數(shù)”,而是對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要求,補短板強弱項,真正做到全面發(fā)展。 對學校和老師而言,要進一步發(fā)揮好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把教學作為核心工作,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布置作業(yè)時更加注重“調結構、提質量”。同時,豐富課后服務項目,提高課后服務質量。 對各地教育部門而言,要加快構建優(yōu)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著力補短板、促公平,全面保障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加快縮小區(qū)域、城鄉(xiāng)、校際、群體教育差距。 對校外培訓機構而言,放棄“打擦邊球”或“等風頭過去”的念頭,果斷轉型,擺脫路徑依賴,秉承教育初心,守好“有益補充”定位。 |
2021-12-22
2021-12-22
2021-12-22
2021-12-22
2021-12-22
2021-12-22
2021-12-22
2021-12-22
2021-12-22
2021-12-22
2021-12-22
2021-12-22
2021-12-22
202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