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服務花樣“上新”,走俏如何不走偏? 專家建議,健全行業準入和職業資格制度,出臺服務和收費標準,并將其納入監管體系 閱讀提示 近年來,一批生活服務業新工種蓬勃而起,滿足更加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在準入、服務、收費等方面存在漏洞。生活服務業新工種如何告別野蠻生長?受訪專家認為,應健全行業準入和職業資格制度,指導出臺服務和收費標準,并由平臺、行業協會將其納入監管體系,推動新工種走上專業、規范的發展道路。 遛娃師、陪診員、汽車陪練、整理收納師……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精細化,一批生活服務業新工種蓬勃而起,不斷刷新“職業版圖”。然而,“新”既代表著空間廣闊、潛力無限,也可能意味著標準模糊、無規可依。記者采訪發現,不少新職業在準入、服務、收費等方面存在漏洞,甚至掛羊頭賣狗肉,在“新”馬甲下干著“舊”勾當。生活服務業新工種如何告別野蠻生長?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門檻模糊 上崗一問三不知 近日,北京市民張女士購買了打理衣櫥的上門服務,體驗后卻大失所望。“兩位技師都亮出了‘國字頭’單位頒發的‘高級整理收納師’證書,但大半天過去,連四季衣物都沒分好類。”張女士感到困惑:“專業性體現在哪?” 剛考取證書的收納師胡因因也有同樣的疑問。入行不久后,她參加了某機構5880元含證書的培訓班,卻仍對上門實操一頭霧水。“講的都是很基礎的理論,例如器皿要按‘里高外低’原則擺放,對入戶服務沒有實際幫助,承諾的介紹工作也并未兌現。” 記者調查發現,作為新工種,整理收納行業尚缺乏準入要求,由此滋生培訓考證亂象。發證機構五花八門,或是打著國家機構旗號,或是以行業協會為噱頭。據從業五年的收納師張熙觀察,在目前客源不足、市場定位尷尬的情況下,賣課比接單更賺錢。“很多機構利用初學者渴望‘一證傍身’的心態,辦起了三無速成班,證書給錢就能拿”。 相較于收納界的“證出多門”,在汽車陪練行業,向來沒有“從業資質”一說。拿到駕照3年后,王先生成為有車一族,打怵上路的他決定找個陪練。出乎意料的是,對方跟自己一樣蒙:“讓我調整反光鏡減少視野盲區,卻弄不明白究竟怎么調,只說靠經驗。” “有車有駕照就能開張。”張宏濤陪駕3年,當初正是看中了門檻低才入行。“去駕校當教練要考證,還對駕齡有要求,倒不如接點陪練的活兒。”但他坦言,有時候挺心虛:“我車技不錯,但講不清原理。有的陪練更過分,用報廢車改裝成教練車。” 除了準入機制不明確,有的新工種連定位都很模糊,陪跑族就是其中之一。記者在某頭部跑友網站上看到,從業者的職業認知參差百態。有人展示了“國家二級運動員”“健身教練資格證”等證書,主打跑步技巧輔導。有人僅強調自己身強體壯,目標客戶為需要安全保障的夜跑女性。 服務混亂 收費看人下菜碟 “我報的是500元8小時的陪練課,被層層加價至1000元。”讓王先生沒想到的是,陪練不僅不專業,更大的坑在費用。在重溫過加減檔、轉彎等基本要領后,對方重新掏出一張價目表并解釋說,網上的報價只是課時費,學習倒車入庫、環島行車等復雜項目要另算。王先生當即提出退款,陪練也很強硬,“那要扣三成違約金”。 記者在某平臺搜索發現,陪練每小時的收費在40~120元不等。張宏濤覺得,其中很可能有貓膩:“先低價攬客再變相收費,已經成為業內潛規則。”他無奈地表示,一旦口子開了,市場秩序就此被攪亂。 在收納行業,收費混亂、不透明的情況也不鮮見。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己跟收納團隊談好的價格是每人每小時200元,對方保證一天之內完工。然而,兩位收納師到傍晚才理了一半,清出來的衣服胡亂堆著。“他們分工分了半小時,又經常重復理同一堆衣服,最后告訴我第二天接著干。”看著滿地狼藉,張女士只得繼續掏錢。 “正規機構按照‘延米’收費,也就是用衣櫥橫向延展長度乘單價。”張熙表示,行業發展仍處在初級階段,收納服務通常無合同、無協議,難以評估工作效率、成果,商家得以隨意解釋服務內容和費用,驗收時即便顧客不滿意,也有理說不清,缺乏維權證據。 “整理收納尚屬中高端消費,客戶多是條件優渥的主婦或追求‘斷舍離’的年輕白領,他們對價格不敏感,甚至愿意花錢買‘概念’,這給了不少機構可乘之機。”張熙說。 對于興起時間更短的陪診行當來說,收費亂象更為突出。涂琳曾是北京一家二級醫院的護士,現為某陪診團隊的專業陪診員。她向記者透露,由于很多患者是異地就醫,有的同行只做“一錘子買賣”,看人下菜碟,“遇見患急癥的、趕時間的患者,他們就坐地起價”。更有甚者,一些醫托、號販子App搖身一變成了陪診網站,“在新身份的掩護下,繼續干著刷號、囤號、賣號的生意”。 助推“小散亂”變身“正規軍” 很多生活服務業新工種并非橫空出世,而是自傳統業態衍生而來,但卻游離于政府對母行業的監管之外,處于“無準入門檻,無服務標準,無主管單位”的三無狀態。多位受訪專家表示,新工種的涌現有利于活化經濟、穩定就業,應采取包容審慎的監管方式,盡快對職業行為作出界定,助推新工種在合法合規中走向壯大。 “引領新工種健康發展,亟須從國家層面建章立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要明確業務主管部門,設定合理的準入門檻,建立統一的職業資格制度,并對從業機構進行審批或備案制管理;出臺各行業培訓、服務、收費標準,量身定制監管方式,既打擊非法經營、惡意競爭,又為新工種發展留足空間。 盤和林建議,可分兩個階段將新工種納入“正規軍”:“行業初啟時規模較小,應以平臺作為監管支撐點,通過監督平臺來規范交易行為、維護市場價格秩序。隨著行業成長成熟,主管部門要協助組建行業協會,以低成本的方式將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納入其中,完善新業態標準體系,提升服務水平。” 對于從業者來說,擺脫“小散亂”也是共同心聲。涂琳希望,陪診員能盡快有個“名分”。“只有市場規范了,黃牛、醫托不存在了,專業陪診員的價值凸顯,行業才能走遠走穩。” 張宏濤覺得,對陪練服務的價格管控迫在眉睫。“如果人人都虛標價格再做手腳,這個行業哪還有信譽可言,遲早走向沒落。期待監管出手糾偏,打掉這股浮躁之氣”。 北京星竹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郝旭東提示,新業態從業者參加培訓、報考證書時要仔細甄別,可到權威網站查詢該工種是否納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若發現有機構打著官方旗號收費發證,應及時向相關部門投訴。同時,消費者要提高風險防范意識,注意核實服務提供主體的經營資質,并與之簽訂合同明確權責,確保自身權益不受侵害。 (記者 陳曦 應采訪對象要求,部分為化名) |
2022-01-07
2022-01-07
2022-01-07
2022-01-07
2022-01-07
2022-01-07
2022-01-07
2022-01-07
2022-01-07
2022-01-07
2022-01-07
2022-01-07
2022-01-07
202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