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訊(記者 楊文杰)當年輕人離開學校走進社會,面對各種生存壓力時,他們如何應對:佛系躺平還是站直嘍別趴下?當青年演員告別流量去掉光環,直面不定的未來時,他們又如何應對:沉湎過去還是轉型深造自己?一部軍旅題材的國劇同時給予了青年觀眾和青年演員共同的思考。 這部劇就是正在播放的由愛奇藝出品的《王牌部隊》,一部全景展示青年軍人在磨礪中成長的軍旅片。《王牌部隊》的播出無形之中把不同生活軌跡的年輕人聚到了一起,讓他們借劇中年輕戰士的成長來反觀自身,也反觀社會,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洗禮的同時,完成自我成長教育,這正是《王牌部隊》存在于當下的現實意義。 展現軍隊變革 體現軍人價值 《王牌部隊》立足新時期,以青年人的視角,重新審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軍隊的變革以及青年軍人走向成熟成為棟梁的過程。 雖然處于一個“流量”與“資本”喧囂的年代,但是與之前的任何一部優秀的軍旅題材影視作品一樣,《王牌部隊》依然保持著冷靜的頭腦,體現戰爭的殘酷并體現軍人的價值。許多青年人在戰爭中失去了生命,烈士永埋于青山黃土,同時,它也讓我們看到了生命個體在死亡面前的脆弱,甚至是膽怯——例如顧一野、高粱在戰場上遇到受傷和犧牲的戰友們、他們遇到伏擊時的慌亂以及戰爭創傷后遺癥對戰士的影響。但恰恰是這種殘酷、脆弱和瞬間的膽怯,反而體現了中國軍人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他們身上所擔負的使命與責任。高粱吃了“大白兔”奶糖后的奮勇跳崖,顧一野在排長犧牲后陷入深深自責……這些無疑體現了這群青年軍人的大義與擔當。 當下很多戰爭題材和軍旅題材的商業影視作品對戰爭的描述過于幻想化,炮火、鮮血、死亡都成了體現個人英雄主義或者展現暴力美學的元素與背景,使觀眾失去了對戰爭的恐懼和厭惡,特別是對一些缺少辨別力的青少年觀眾來說,把戰爭當作了“游戲”或者炫耀個人英雄氣概的地方。 實際上,只有看到了戰爭的殘酷,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中國軍人的可敬,才能夠理解中國軍隊的建設與發展,才能夠明白我們當下的和平環境的可貴,才能夠知道真正的愛國主義是流血流汗干出來、拼出來的,而不是“鍵盤俠”們噴出來的、吼出來的,更不是“流量”滋出來、“算法”推薦出來的。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