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效遏制類似破壞生態的“連續劇”一再上演,動真碰硬拆除違建只是第一步,事后的倒查追責更要到位。其中,違建別墅屢屢現身,所暴露出的權力任性、約束缺位、監督失靈等問題更值得反思。希望此類教訓能為更多地方在正確把握生態保護與地方發展、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等問題上,提供足夠的警示。 “多年拆違巋然不動,數千棟‘堅挺別墅’野蠻侵蝕濟南泉域保護區”——近日據《經濟參考報》披露,山東濟南位于泰山山脈的部分地區存在大量違建別墅。在中央環保督察組持續督辦下,當地從2017年開始“拆違風暴”,但4年過去違建別墅“巋然不動”,甚至“新的別墅項目仍在大張旗鼓建設中”。當地相關部門表示,將全面摸底排查,對涉及違法違規的建筑,一經查實堅決拆除,對相關責任人嚴肅查處絕不姑息。目前,部分別墅區已啟動拆違行動。 此番濟南違建別墅事件引發輿論關注,關注點之一是“違建”,這些別墅所處位置曾被劃定為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嚴格限制各類開發建設活動;之二是“拆不動”,違建別墅歷經兩輪中央環保督察和“回頭看”,不僅沒有被拆掉,反而還在“邊拆邊建”;之三是生態破壞,對山體“削骨抽筋”影響濟南泉域地下水補給,對飲用水源安全造成威脅。 這一景象可謂似曾相識——2018年,對中央領導人多次批示無動于衷的“秦嶺別墅”迎來中央專項整治工作組,最終被查出違建別墅上千棟,數十名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責任人被查處,“反反復復”“整而不改”“破壞生態”即是該事件處理中的關鍵詞。還有云南大理填埋“情人湖”建別墅,賀蘭山多處礦山越界開采、山體千瘡百孔等,都讓公眾對個別地方破壞生態環境的行徑感到震驚和心痛。 違建別墅不斷重復“昨天的故事”,一是興建有“動力”,只要有巨大的經濟利益,某些人眼中就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 二是拆違有阻力,相關人員背景關系復雜,有的項目房主“非富即貴”,不排除存在某些關系網及利益糾纏的可能性。 三是約束與監管機制乏力,有關部門在某些項目中“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甚至不乏利用自身權勢“先上車后補票甚至不補票”等違規操作,加之后續治理往往有“新官不理舊政”等因素。 在生態環境層面,“一處別墅糟蹋半座山”,而事后生態恢復的代價往往極大,有些破壞甚至不可逆轉。同時,更嚴重的后果在于,諸如“拆不動”、陽奉陰違等現象往往暴露相關地方政治生態中的問題,這也大大減損著公眾對政府部門形象與公信力的評價,甚至會誘導更多人效仿,形成“破窗效應”。 秦嶺別墅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但現實中,一些地方并沒有從前車之鑒中吸取教訓,“舉一反三、吸取教訓”之類的總結也只停留于紙面上。 要有效遏制類似破壞生態的“連續劇”一再上演,動真碰硬拆除違建只是第一步,事后的倒查追責更要到位。其中,違建別墅屢屢現身,所暴露出的權力任性、約束缺位、監督失靈等問題更值得反思。希望此類教訓能為更多地方在正確把握生態保護與地方發展、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等問題上,提供足夠的警示。 “先建后拆再恢復生態”,這樣的亂象必須叫停。(本報評論員 吳迪) |
2022-01-18
2022-01-18
2022-01-18
2022-01-18
2022-01-18
2022-01-18
2022-01-18
2022-01-18
2022-01-18
2022-01-18
2022-01-18
2022-01-18
2022-01-18
20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