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訊(記者 李俐)短道速滑是中國最有優勢的冬季運動項目之一,楊揚、王濛、武大靖等短道速滑名將的故事也為大眾所熟知。但以短道速滑為表現對象,真正聚焦冬季項目專業賽場、專業運動員的電視劇,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的《超越》還是第一部。 電視劇一開篇,就回到了1989年黑龍江省短道速滑隊初創的年代,那也是短道速滑剛剛被列為冬奧會表演項目不久。教練吳慶紅來到冰封的松花江上擺攤,用“有獎滑冰”的噱頭挖掘好苗子。在陳敬業與鄭凱新兩個年輕人的一番你追我趕之后,鏡頭迅速轉到2014年,濟南街頭的輪滑少女陳冕用比賽獎金買到了心愛的短道速滑冰鞋,瞞著媽媽踏上了去青島短道速滑隊試訓的夢想之路。 故事在兩個時空中交叉展開,講述了三代短道速滑運動員和教練的奮斗與傳承,也勾勒出中國短道速滑項目從興起至今的編年史。相隔25年的時空跨度,讓觀眾對時代發展與進步一目了然。比如,上世紀90年代初,一搪瓷杯的沖泡奶粉,就是運動員最寶貴的營養品,而新一代運動員不僅有營養餐保障,在訓練裝備、器材乃至管理體系上都有了全面提升。 除了物質條件的極大改善,隨著中國競技體育實力的增強和觀念的轉變,短道速滑隊的口號也從“金牌閃耀”變成了“能文能武”,不再唯金牌論英雄,而是更看重運動員的自我超越和綜合素質,這也是對奧林匹克精神理解的進一步深化。 兩代運動員背景不同、性格不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不盡相同,但不變的是堅持和熱愛,是拼搏與付出,這也是體育題材影視作品的“燃點”所在。據報道,在《超越》劇組,年輕演員全都提前兩個月開始冰上訓練,苦練基本功,幾乎每天都有人受傷。也正因為如此,《超越》在短道速滑技術性、專業性方面的呈現足以令人信服。同時,生活細節上的寫實也讓作品更具代入感。隨身聽、滑野冰、泡錄像廳、到南方做生意……這些上世紀90年代的記憶在熒幕上被一一還原,勾起了觀眾的懷舊思緒。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