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7日電 (國際觀察)俄回撤烏邊境部分軍隊 美西方“開戰日”預言破產 新華社記者黃河 鄧仙來 李驥志 俄羅斯國防部網站15日和16日連續發布消息說,俄南部和西部軍區的部隊完成軍事演習任務后已啟程返回駐地。俄國防部發布的視頻顯示,一些坦克和裝甲車輛開上鐵路貨運列車。 此前,美國及一些西方國家媒體鼓噪預言俄羅斯將于16日凌晨“入侵”烏克蘭。不少分析人士認為,美西方媒體炒作宣傳遭遇“失敗日”,美國拜登政府試圖挑動烏克蘭緊張局勢升級以轉移民眾對美國國內問題注意力,但這種手段并未奏效。 平靜度過“開戰日” 據俄國防部網站15日發布的消息,俄南部軍區部隊啟程返回其位于達吉斯坦共和國和北奧塞梯共和國的駐地;西部軍區部隊正在返回其位于下諾夫哥羅德州的基地。其他武裝部隊的大規模作戰訓練仍在繼續。 此前,一些美國媒體援引美政府官員的話報道,情報顯示俄羅斯把“入侵”烏克蘭時間定在基輔當地時間16日凌晨3時。這一“預言”當天并未成真。 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16日說,昨夜“睡得挺好”,當天早晨“平靜地開始一天的工作”。 不少媒體及分析人士認為,俄方正用實際行動表明其并無激化矛盾甚至挑起戰爭的主觀意愿,同時也意在向世界展示,究竟是誰在不遺余力地挑起戰爭。 美國和北約方面眼下仍強調戰爭的可能性。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16日在記者會上說,俄羅斯經常“來來回回”調動軍隊,“移動坦克沒法證明俄撤回軍事力量”。美國總統拜登15日稱,大約15萬俄軍仍集結在俄烏邊境地區,美方無法證實俄方所說的“撤軍”行為。 煽動戰爭為私利 自去年以來,烏克蘭危機再度升級。北約與烏克蘭在黑海等地頻繁軍演,俄烏雙方在兩國邊境部署大量軍事人員和武器裝備,美國、烏克蘭和北約稱俄羅斯有“入侵”之勢。俄方予以否認,強調北約活動威脅俄邊境安全,俄方有權在境內調動部隊以保衛領土。 美英等西方國家一方面威脅對俄方施加嚴厲制裁,一方面不遺余力通過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撤離外交人員和調整外交機構部署等手段,事實性升級地區緊張局勢,同時在輿論上宣稱掌握所謂俄“入侵”烏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渲染戰爭氣氛。 對于美國和西方近期的輿論攻勢,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說,美國散布“入侵”消息是毫無根據的歇斯底里行為。俄外長拉夫羅夫則批評西方媒體和政客渲染戰爭迫近的輿論氛圍是“信息恐怖主義”。 俄副外長潘金指出,所謂俄“進攻鄰國”的言論暴露出西方的狂熱執念,俄從未打算入侵烏克蘭,但關于“俄羅斯侵略”的說法仍然被西方用作借口,圖謀在靠近俄邊境地區部署更多北約軍事力量。 不少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挑動烏克蘭緊張局勢升級是出于自身利益的多重考量。一方面,美國今年將迎來中期選舉,拜登政府內政鮮有建樹,國內疫情兇猛,通貨膨脹嚴重。通過炒熱烏克蘭這一外交議題,可體現拜登對俄強硬一面,展現美國對地區局勢的所謂“掌控力”,提振低迷的支持率。另一方面,美國意圖以烏克蘭問題拉攏捆綁歐洲盟友,進一步擠壓俄戰略空間,維持由美國主導和掌控的歐洲秩序。 轉移視線難得逞 美國《國會山報》15日報道說,雖然拜登政府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就烏克蘭危機向俄羅斯施加外交壓力,試圖保持與俄“口水戰”的熱度,但這并未轉移民眾對美國國內政治的注意力。 報道說,烏克蘭危機當前的發展態勢幾乎不可能扭轉美國民眾對拜登政府的民意評價,充其量能讓美國選民對拜登執政表現的評價從“差”變到“中”。持續的疫情和通脹已讓美國民眾筋疲力盡,他們很有可能不會密切關注烏克蘭局勢,除非事態發生巨大變動。美國從阿富汗倉促撤軍引發的混亂已經“損害了拜登外交政策的權威性”。 美國昆尼皮亞克大學最新民調結果佐證了《國會山報》的觀點。該民調結果顯示,在總共11項政策議題中,受訪者關注度排名前三的議題分別是通脹、移民和疫情,而外交政策排在倒數第三位。 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煽風點火的做法,引起多方反對。烏總統澤連斯基1月28日對西方關于“戰爭不可避免”的言論表示不滿,認為事實并非如此。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上周訪問美國,在回答美國學界關于“戰爭將至”的問題時說,烏克蘭人私下請求歐洲不要過度渲染戰爭威脅,而是要妥善把握論調,因為渲染戰爭威脅將給烏克蘭造成財政困難。他說,帶來麻煩的“不是戰爭,而是關于戰爭的言論”。 |
2022-02-18
2022-02-18
2022-02-18
2022-02-18
2022-02-18
2022-02-18
2022-02-18
2022-02-18
2022-02-18
2022-02-18
2022-02-18
2022-02-18
2022-02-18
2022-02-18
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