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有魅力 堅守底線是于鐘聲的根 北青報:除了當導演,您在《鼓樓外》中也主演了大師兄于鐘聲。在您看來,于鐘聲是個什么樣的人? 于震:于鐘聲是個木匠出身的手藝人,他生活在鼓樓外,從小就喜歡古家具。他這個人比較悶,做事一根筋。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他的命運也發生改變,做了很多行業,比如路邊攤煎餅,然后賣雞蛋、養鴕鳥,做成了綠色家庭產業鏈,然后和別人合作做成了上市公司,事業做得越來越大。但是當事業做得很大的時候,他反而發現所有東西都沒了,愛情沒了、兄弟情沒了,包括親情也沒了,他突然發現人生最重要的是情感,并不是看你事業做得有多大,地位有多高。于鐘聲這個人物,當利益和自己堅守的底線發生沖突的時候,利益一定是給底線讓路的。這是于鐘聲這個人物的根,無論他做什么行業,做什么事,這都是他堅守的。這種精神在當下,挺難得的。 北青報:《鼓樓外》涉及到很多傳統木工手藝,您拍這個戲是不是也做了很多準備? 于震:玩家具是我最大的業余愛好。我從中戲畢業后,進入北京人藝演話劇,后來有幸認識了大編劇鄒靜之老師,鄒靜之很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其中就有老家具,他也寫了很多戲,然后又通過他,我認識了王剛老師。所以,我很早就跟著他們一塊玩老家具,北京話叫“玩”,他們都是手把手地教我,讓我對老家具有了一些了解。另外,我幾乎所有的業余時間都是在家具城,或是木工房這邊跟著鄒靜之老師一起度過的。從看木頭開始,這是什么木頭、什么時間、什么材質,然后怎么做。明清家具有什么特點,到民國又是什么特點。挺好玩的。這么多年我一直堅持著這個業余愛好,所以這是我平常生活中的一點小積累。 北青報:這次既當導演又當主演,您覺得最大的困難和挑戰是什么? 于震:演員是感性的,演員活在角色里。導演是理性的,導演是活在劇里。我呢,是一會兒活在這部劇里,一會兒活在演員角色里,這是很大的挑戰。因為你當導演,得指揮劇組的服裝、化妝、道具、攝影、美術、錄音等部門,一定是理性地在說你們應該怎么準備。而演員不用管這些,踏踏實實地把自己的角色演好就行了。拍完這部戲后,我就不再自導自演了,因為我覺得哪方面都有欠缺,而且我還是一個比較追求完美的人,要不我踏踏實實導一部劇,要不我就老老實實去演一個劇,這是兩個行當。這次經歷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創作歷練,我也收獲了很多寶貴的經驗。雖然辛苦,但現在看到這部作品成功播出,我心里還是很甜的。 弘揚傳統文化 通過《鼓樓外》助力中軸線申遺 北青報:《鼓樓外》里有很多富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比如師父易大船說的“若爭小可,便失大道”,您怎么看劇里蘊含的這種人生韻味? 于震:“若爭小可,便失大道”,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如果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計較,太追逐眼前的利益,便會失去更大的東西,失了大道,甚至把自己也給陷進去。現在的人很容易被眼前的東西迷惑,不知道活的根本是什么。比如于鐘聲是個木匠,他的不忘初心,就是把手上每一件木工活做好。專心把這個事做好了,一定也會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而不是做這個不行,做那個又不行。還有一句老話——“冤家宜解不宜結”,這句話說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能做到,太難了。劇里我和海一天飾演的二師弟尹東義就因為仇恨,一直在互相較勁,最后斗得兩敗俱傷。兄弟爭斗這種事在當下經常發生,爭來爭去,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這對我們還是有所啟示的。 北青報:2022年是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關鍵一年,鐘鼓樓又是這部劇的重要場景。《鼓樓外》此時播出,是否也是一種對北京中軸線申遺的助力? 于震:一提鐘鼓樓,北京人都知道,但什么是北京中軸線,中軸線涵蓋哪些地方,其實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那么《鼓樓外》這部劇就很好地反映了什么是中軸線,什么是鐘鼓樓,北京中軸線有多美。這個劇對北京中軸線會起到一個宣傳作用,全國觀眾通過《鼓樓外》就知道,北京的中軸線原來是這樣的。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