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節目需求旺盛源于文化自信 兩大衛視在傳統民俗文化上下足了功夫,使用的文化元素各不相同,但又都能向內尋找到各自的文化根基。從“節日”到“節氣”,不僅是數量的增加,更是對精品節目生產要求的提升。從“元宵奇妙游”的首創開始,河南衛視先后推出的水下飛天、石窟金剛都讓人印象深刻,幾乎兩三個月一檔節目的緊張制作節奏,并沒有導致內容注水和質量下降。浙江衛視的首期節目同樣一鳴驚人,精致的舞美效果與巧妙的剪輯方式,大量留白的藝術表達,看上去也是做足了準備,蓄勢待發。 哪怕元素撞車也毫不擔心,兩臺節目反而各有千秋、滋味盡顯。這種難得一見的文化回歸其實源自于豐厚綿長的中華傳統文化,它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容滋養可供創作者采擷,這種豐富的內容寶庫,給內容的創作者足夠的文化自信,也不用擔心會出現同質化和重復的內容。這種天然的爆款生產方式,擺脫了過去國內綜藝節目流于形式也困于模式的先天不足,取之不盡的傳統文化不會重復,只要創作者真正用心選擇并能夠充分化用,觀眾就不會審美疲勞。 從節日節氣延伸出去,這兩年文化類節目的外延也有了極大的擴展,《上新了,故宮》《登場了!敦煌》《最美中軸線》《千里走單騎》等多檔節目先后推出,分別從文物、申遺等多個角度展示傳統文化的精粹與內涵,也在市場與口碑中找到了平衡。文化類節目所表達的國潮回歸、傳統更新,也應和了國人心中天然的歸屬感與文化自信。對觀眾來說,文化類節目的需求依然旺盛,此類內容還應多多益善。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