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華盛頓4月14日電 (記者李志偉)日前,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芮澤(馬丁·賴澤爾)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芮澤積極稱贊中國減貧40年是非凡的成就,他說,按照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全球絕對貧困標準衡量,僅中國減少的貧困人口就占到同期全球減少的絕對貧困人口的3/4。 日前,中國財政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世界銀行共同發布《中國減貧四十年:驅動力量、借鑒意義和未來政策方向》報告,分析過去40年中國減貧的主要驅動力量,總結中國減貧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借鑒意義。 芮澤就這一報告回答了記者的采訪。“中國的成就是非凡的。”芮澤表示,中國解決貧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持續的高經濟增長率。反過來,經濟增長是由于私人和公共部門的高投資率,以及就業從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的大規模轉移。家庭收入也因撫養比下降而增加,換言之,勞動適齡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提高。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催化了經濟轉型過程,幫助中國追趕東亞其他國家。 芮澤表示,在過去的十年中,對貧困家庭的公共和私人轉移支付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的經濟轉型,以及有針對性的扶貧政策都得到了一個非常有能力的政府的支持。政府為公職人員創造了高績效導向的激勵機制,各級官員協調一致進行減貧行動。 “我很喜歡訪問許多農村地區。在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的村莊里,我與當地扶貧工作隊的隊長交談,他是一位來自省會的年輕工程師,在村里工作了三年。他學習了當地語言,因為這對他做好工作至關重要。我感覺到他們真誠地致力于改善當地的生活。”芮澤說,另一件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是,地方的扶貧開發建檔立卡信息系統,“這是有針對性的精準扶貧政策的核心。這些數據庫使窮人及其需求能夠得到明確確認。”而這些減貧數據的公開,有助于研究人員用來分析減貧政策的影響和效果,以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和理解中國扶貧。 芮澤表示,最近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納入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的嘗試,讓他深受鼓舞。“我有幸在貴州品嘗了美味的有機綠茶,并參觀了廣西稻田養魚農場,這為農民提供自然水體凈化、土地肥料以及額外的農業收入來源。這些例子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芮澤非常關注中國推進共同富裕。他表示,他所理解的“共同富裕”是對機會平等的關注。如果這樣理解的話,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挑戰將是確保平等獲得優質服務,特別是醫療衛生與教育。許多擺脫極端貧困的人們仍然容易受到健康問題沖擊的傷害,他們需要得到足夠的保護。許多貧困家庭的孩子在機會方面仍有欠缺,他們所在學校的質量還需要提升,也無力承擔課外輔導。許多非正規經濟中的農民工應當更多地從社會保險中受益,以幫助他們應對現代服務型經濟的波動。 芮澤說,解決這些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問題,地方政府承擔了重任,但它們缺乏財政資源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和期望。因此,“我認為,為了有效地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機會,中國還需要進行財政改革,以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來源,并改善轉移支付制度,使其更加公平和更可預測。” 芮澤表示,所有發展努力最終都是為了人民,為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世界銀行關注減少絕對貧困,也旨在確保最貧窮的人們從發展進程中受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共享繁榮”。“如果你看看中國過去40年的發展,顯然是符合這些原則的。貧困率大幅下降,在整個40年期間,最貧窮的五分之一人口的平均消費增長率約為6%。以消費衡量,這顯然是人民福祉的巨大改善。在同一時期,人們獲得醫療保健、教育、住房、供水和環境衛生設施的機會也得以長足改善。值得重申的是,這些方面得以改進的驅動力是經濟增長。” 芮澤認為,確保人們獲得平等的教育和經濟機會,將是確保處于收入分配最底層的人未來生活水平提高的關鍵。中國也可以像發達經濟體那樣,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制度,采取更多措施減少不平等。 芮澤表示,中國的減貧故事是一個增長和經濟轉型的故事。改革開放是中國減貧故事的開端。高儲蓄和高投資率、基礎設施的大量公共投資、高初始的人力資本稟賦、健全的宏觀經濟政策、出口導向和良好的治理為中國減貧提供了支持。根據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約15年前的分析,中國的這些特征與其他高增長的故事有相同之處。“這一發現非常值得重申,在我看來,中國的成功就是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例子。” 對于中國減貧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借鑒意義,芮澤認為,中國的具體政策、漸進的改革方式以及基于績效的激勵機制,這些都是獨特的,不容易轉移到其他國家。但在微觀層級,中國有許多很好的實踐案例,包括如何利用基礎設施投資作為創造當地就業和機會的手段,如何利用農業推廣服務幫助農民生產現代化,或者如何在鄉鎮企業中利用強力管理激勵措施,以實現巨大的創業活力。 |
2022-04-15
2022-04-15
2022-04-15
2022-04-15
2022-04-15
2022-04-15
2022-04-15
2022-04-15
2022-04-15
2022-04-15
2022-04-15
2022-04-15
2022-04-15
2022-04-15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