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9日電 題:直面挑戰 前景可期——國際機構看當前中國經濟 新華社記者潘潔、劉紅霞 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4.8%,高于去年四季度4%的增速,開局總體平穩,但部分主要指標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多家國際機構官員表示,盡管面臨的風險挑戰增多,但中國經濟韌性強、政策空間足、市場潛力大,前景可期。 今年中國預期經濟增速目標為5.5%左右。不過,3月份以來世界局勢復雜演變,俄烏沖突導致能源、化肥和糧食價格上漲,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影響加大,一些國際機構在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的同時,也將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略微下調。 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芮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此次下調主要是由于各種消極因素的疊加,包括俄烏沖突的負面影響,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增速放緩,受奧密克戎變異株引發的新一輪疫情影響,消費活動受到制約,產業鏈供應鏈遭遇堵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日前表示,俄烏沖突使全球經濟復蘇遭受巨大挫折,其影響將導致143個經濟體今年的經濟增速預測值被下調,這些經濟體占到全球經濟總量的86%。 盡管外部沖擊影響較大,但對于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發展潛力大、韌性足、空間廣的特點,國際機構仍紛紛看好。 瑞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王一表示,一季度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在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生產等方面都有明顯高于市場共識的表現,進而使得一季度GDP增長也高于市場共識,預計中國今年經濟將增長5.3%。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經濟部主任裴德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盡管受多重負面因素影響,仍能看到不少積極信號,如前兩個月基礎設施投資加快、出口保持平穩增長、3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超出市場預期等。中國在財政和貨幣政策方面都有比較大的政策空間。 “中國經濟目前的風險主要還是和疫情有關,因此政府迅速果斷采取措施應對經濟下行壓力非常重要。”裴德銘說。 面對國際國內出現的新情況、新挑戰,中國及時出臺多項政策,減輕市場主體負擔,緩解企業經營困難,激發市場活力,助力經濟保持穩定增長。 一季度中國新增人民幣貸款8.34萬億元,同比創新高;4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將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中國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 格奧爾基耶娃評價說,中國政府通過危機應對措施、流動性供應、財政政策和金融支持,努力減輕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IMF對這些政策措施表示支持。 芮澤認為,在穩增長的同時,中國應繼續致力于經濟結構調整。“這將是中國未來保持長期增長的基礎。” 聯合國貿發會議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從全球范圍看,中國是成功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特別是工業化轉型的范例,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動力。中國積極融入全球化,已經成為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 “盡管中國勞動力成本在逐漸上升,但中國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非常明顯。從長遠看,較低技術含量的制造業將逐步轉移,中國將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芮澤認為,除了產業鏈的攀升,中國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也值得期待,這也是中國成為全球投資“引力場”的重要原因。 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0.7%,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5.6%,雙雙延續兩位數增長,實現“開門穩”。 芮澤說,由于去年外商直接投資(FDI)的高基數,今年FDI的增長可能不及去年水平。但從長遠看,中國市場無可替代,在中國的外資企業將繼續留在這里。 |
2022-04-20
2022-04-20
2022-04-20
2022-04-20
2022-04-20
2022-04-20
2022-04-20
2022-04-20
2022-04-20
2022-04-20
2022-04-20
2022-04-20
202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