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訊(記者 王潤)素有“郭老曹”劇院之稱的北京人藝,經典代表作不僅有老舍的《茶館》、曹禺的《雷雨》,也有郭沫若的《蔡文姬》這種帶有濃郁浪漫詩意和戲曲藝術風格的歷史劇。今年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久違的《蔡文姬》以院慶紀念版的形式被再次搬上首都劇場的舞臺。4月19日至5月3日的12場演出,幾分鐘之內就全部售罄,再次證明了經典作品經久不衰的魅力。讓人深有感觸的是,這部代表北京人藝總導演焦菊隱以及幾代藝術家進行“中國話劇民族化”探索實踐成功的大戲,歷經歲月打磨,不見光芒褪色,反倒更具獨特味道。 1959年春,郭沫若用七天時間寫就了五幕歷史大戲《蔡文姬》。他將自己豐富的情感傾注在“文姬歸漢”的故事當中,并直言“蔡文姬就是我!”當時正在進行話劇民族化探索實驗的北京人藝總導演焦菊隱拿到劇本后,成功地將戲曲美學精神和創作手法“化”在其中,創造出了一臺具有中國氣派、民族特色的舞臺藝術精品,讓郭沫若盛贊道:“你在我這些蓋茅草房的材料的基礎上,蓋起了一座藝術殿堂!” 從當年朱琳、刁光覃、藍天野、蘇民、童超等人藝老一輩藝術家的經典演繹,到2001年蘇民導演復排該劇,由徐帆、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張志忠等主演;再到2011年蘇民、唐燁聯合執導,于明加、濮存昕、閆巍、鄒健、劉輝等演員又組成新的陣容,六十多年來,一代一代的傳承,讓“文姬歸漢”的歷史故事成為幾代觀眾心中難以磨滅的舞臺記憶。寬袍大袖的古裝造型,半文半白的詩意臺詞,也讓北京人藝的舞臺上不僅有接地氣兒的京腔京韻,也有充滿書卷氣息和民族傳統的藝術風韻。 在今年的院慶版中,已經十多年沒演此劇的徐帆,帶著歲月和生活的沉淀重返舞臺,賦予了人物更加細膩飽滿的情感。相比起二十多年前剛剛接下任務時的“血氣方剛”,如今的她顯然更加成熟沉穩,張弛有度,無論是表現夫妻之情、母子之情,還是思鄉之情,家國之情,都能感受到她的用心動情和深厚的表演功底。一曲撫琴彈唱的“胡笳十八拍”,更是悠揚婉轉,余音繞梁,動人心魄,贏得觀眾如潮掌聲。 當年曾經飾演董祀的濮存昕,如今轉為挑戰曹操這一更加復雜的角色。郭沫若曾坦言自己“寫《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因此劇中的曹操不是傳統舊戲中的白臉奸臣,而被塑造成具有詩人氣質的大政治家。楊立新依舊和當年一樣扮演劇中唯一“反面角色”周近,但他對這個關鍵人物的定位重新確定為“好人辦錯事”,因此也要演出人物的復雜性。他們真實生動、流暢自然、層次豐富的演繹,不僅對臺下觀眾來說是藝術的享受,也讓同臺的徐帆更感踏實和默契,同時對人藝年輕演員們也有極好的引領和傳承作用。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