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持續月余,這場冷戰結束后最嚴重的地緣政治事件,帶來苦難無數。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曾說,代理人戰爭是實現國家目標最廉價的方法。俄烏沖突就是這樣一場美國在背后操縱烏克蘭所發動的名副其實的“代理人戰爭”。 美國“巖石上的戰爭”網站評論認為,“代理人戰爭”指一國試圖通過向交戰一方提供物質援助影響沖突結果,同時自己不直接參與戰斗。長期以來,美國熱衷搞“顏色革命”,培植地區代理人,刻意制造對抗,成為地區穩定的最大破壞者。 從2004年的“橙色革命”“廣場革命”到2014年烏克蘭政治動蕩,美國在烏克蘭煽動對立,給俄烏沖突埋下禍根。俄烏矛盾加劇以來,美國不思勸和促談、助局勢降溫,反而向烏克蘭提供大量軍事援助,這無異于抱薪救火。4月13日,美國總統拜登稱將批準向烏克蘭提供價值8億美元的武器、彈藥和其他形式援助。截至目前,連同最新批準的8億美元物資,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軍事援助總額已超過30億美元。 “代理人戰爭”通常代表著低成本、高收益和貌似合理的推諉。在俄烏沖突中,美國消耗俄羅斯,加強控制歐洲,借機推高油價、擴大對歐洲的能源出口,賺得盆滿缽滿,可謂“一石三鳥”,坐收漁利;然而俄烏沖突帶來的慘痛代價卻與美國無關。美國以此實現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有利可圖是美國熱衷于“代理人戰爭”的根本原因。長期以來,美國早已諳熟這一套路。在敘利亞內戰中,美西方國家通過多種形式支持反政府力量,使其有能力長期與敘政府軍作戰。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曾指出,敘利亞危機演變成代理人戰爭的預警已成為現實。 早在冷戰期間,美國就四處煽風點火,大搞代理人戰爭,不斷制造世界動蕩,假他人之手發動戰爭,鞏固自身霸權地位。美國的真正意圖昭然若揭。 美國前總統卡特曾說,“美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好戰的國家”。美國建國不到250年,只有不到20年沒有對外發動軍事行動。美國頻頻挑起戰爭,不僅換不來和平與安全,反而加重災難。同時,美國從未兌現在戰前許下的承諾,以至于一步步陷入失信漩渦。 20年前阿富汗戰爭打響時,美國政府曾承諾給阿富汗人民帶來“民主和繁榮”,但美國沒有做到。如今,阿富汗面臨的是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據報道,阿富汗戰爭期間,累計有約1100萬人淪為難民。世界糧食計劃署統計數據顯示,2280萬阿富汗人面臨嚴重糧食安全問題,320萬5歲以下的阿富汗兒童嚴重營養不良。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任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向時任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承諾“北約將不會向東擴張哪怕是一英寸”,美國政府沒有做到。美國聲稱推動北約東擴是為了維護和平,防止歐洲發生戰爭,然而,現實并非如此。 美國應該思考自己是否已淪為背信棄義的“失信帝國”。 |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