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接續奮斗再出發,鄉村振興啟新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貴州一步步把美麗鄉村建設的“施工圖”變成百姓美好生活的“實景圖”。 在貴州廣袤的大地上,一個個項目落地鄉村,一個個特色產業帶動高質量發展,一支支鄉村振興工作隊接力再出發……隨著鄉村面貌的煥然一新,廣大農村已成為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地。 在貴州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即將召開之際,多彩貴州網記者采訪多位全省各地的村支書,他們以親歷者的身份,為你講述鄉村振興美好未來。 【村落掠影】焦家村,位于普定縣化處鎮,過去村民收入依賴外出務工。2017年以來,村里逐步發展起韭黃、香蔥、茶葉三大產業,勞動力返鄉了、錢包鼓了、村貌美了。 走進安順市普定縣化處鎮焦家村,灰瓦白墻的房屋鱗次櫛比,街道干凈整潔,花、果、樹點綴兩旁……一幅美麗鄉村的圖景,映入眼簾。 這里是貴州省首批50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村之一。 焦家村村支書張振剛說,2017年以前,村里主要種植玉米、土豆等。多數家庭經濟來源靠外出務工。 2017年,張振剛回村,競選村干部。2018年,他當選村支書后,開始張羅流轉土地的事。 經過多方學習調研,村里大規模種植韭黃,一年可收割多季。村干部、黨員帶頭,把自家的地拿出來試驗。開村民大會、小組會,上門給村民算“細賬”,“種一年韭黃,收入是玉米的10多倍”。 兩年時間,村里流轉一萬多畝土地。 連片的土地,為全村發展韭黃、香蔥、茶葉三大支柱產業奠定基礎。村民收著租金,在家門口務工,人均年收入從2017年的6000余元,上升到2021年的1.2萬余元。 俯瞰焦家村 “三個產業用工量大。”張振剛說,除草、移栽、收割、洗韭黃,需要人。全年6萬余人次用工,焦家村的現有勞動力不能滿足,有三分之二來自周邊村寨。 2021年7月,焦家村入選省級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村,爭取到35個小項目,包括135棟民房的外觀改造、特色寨門、石板路、無動力污水處理等項目建設。“目前已建設完成20多個,還有10多個小項目,在施工中。”張振剛說。 焦家村一角 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兜里有錢了,村組織更有威信了。 張振剛介紹,村支“兩委”制定十二條村規民約,內容涉及消費安全、森林保護、酒席置辦、不亂搭亂建等,村民自覺遵守,“聽打招呼”。村干部一聲號召,全村上百人帶著掃帚出門搞衛生,每月兩次。 村里28人組成義務衛生監督隊,“巡視”衛生,看哪家沒有打掃衛生,犄角旮旯堆有垃圾、雜物。勸說不聽,監督員直接上手幫忙。幾次下來,被“幫”的人家,也不好意思不維持衛生。 村民每月大掃除 “如今,村里基礎設施是越來越好,但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還得靠咱們自己。”這是張振剛近期在做群眾工作時常給村民說的一句話。 為了村子發展得更好,村支“兩委”邀請“鄉賢”每兩個月舉行一次會議,圍繞宜居鄉村、鄉風文明、產業發展等,為村寨發展出謀劃策。 “人多力量大。”張振剛對村寨今后的發展,充滿信心。 本網記者:李遠莉 一審:林萌 二審:李蓓 三審:彭奇偉 |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
202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