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進步催生女性題材市場 從三年前的大倒苦水,到三年后的市場熱門,中生代女演員走出困境與女性題材影視內容趨勢的變化相輔相成。近兩年來,女性題材劇似乎掌握了“流量密碼”,從打出女性群像劇概念的《歡樂頌》,到刷新女性劇話題高度的《三十而已》,從改編經典名著的《我的前半生》,到聚焦中年婚戀的《小敏家》。大批以“30+”“40+”女性角色為主角的影視劇紛紛推出,也讓劉濤、童瑤、袁泉、馬伊琍、周迅、秦海璐等,成為這股風潮中被市場選中的女演員。 先后制作過《小歡喜》《小舍得》《三十而已》《小敏家》等多部女性題材劇的知名制片人、檸萌影業執行副總裁徐曉鷗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近兩年來,大眾對于更為豐富的女性形象已經有了越來越高漲的呼聲。經她手打造出來的作品中,海清、宋佳就受益于教育話題的“小”系列而成為全民熱議的“雞娃”母親,《小歡喜》中女演員陶虹還憑借精彩的表演,獲得了第26屆白玉蘭獎最佳女配角。 在徐曉鷗看來,過去圍繞三四十歲中年女性的影視劇并不多見,主要是受到中國社會本身的發展程度影響,“過去,固然有40歲左右的杰出女性,但是數量級別相對小,呈零星狀態,沒有形成群像。我們對這些人物總體是陌生的,模糊的,所以在創作上都還是把女性形象固化在家庭身份上。而近兩年來,中國社會已經出現了一代40歲上下的優秀女性,而社會大眾對于影視劇中更為豐富的女性形象,也有了越來越高漲的呼聲。這種天然的題材需求,也會繼續為中生代女演員提供更多的職業機會。”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