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的確夠讓人驚訝的了。觀眾據此認為這期的蝙蝠俠更為人性化,更為接近普通人的情感。其實在以往的蝙蝠俠漫畫中,各色人等包括蝙蝠俠本人的個性也并非一成不變,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演繹,但大都處于一個框架范圍內。本期蝙蝠俠的這種變化并非完全另類,只是它的確具有了一個不一樣的傾向。 在DC漫畫的幾個超級英雄——超人、神奇女俠、蝙蝠俠中,后者的設定最為深刻。我認為他所具有的敘事潛力最大。從蝙蝠俠的起源設定起,就產生了這樣的必然性。蝙蝠俠在八九歲的時候,父母被街頭歹徒殺害。這一場景在幾乎每部蝙蝠俠宇宙(如果我們不能稱DC宇宙,暫且稱蝙蝠俠宇宙吧)影片中都會被展現出來,無論蒂姆·波頓的《蝙蝠俠》還是2019年的《小丑》。《小丑》的故事本來與蝙蝠俠沒有很大的關系,但在影片的末尾,在主街后邊的偏僻小巷里,競選市長的老韋恩被人槍殺了,他年幼的兒子從他的尸體邊站起來,那正是小蝙蝠俠。 這和DC漫畫中的做法是一樣的。體現蝙蝠俠精神重創的這件事不停地被演繹,在《蝙蝠俠:第一年》(1987,弗蘭克·米勒著,大衛·馬祖凱利繪)里,小韋恩和父母在電影院里面看電影《佐羅的面具》(1920),出來的時候父母被歹徒殺害,“自此一切意義從我生命中離去”。蝙蝠撞碎玻璃飛進了房間,小韋恩感到恐懼,但他說,“我要成為蝙蝠”。這一點,諾蘭《俠影之謎》的演繹與此相似。 《新蝙蝠俠》破天荒沒有去直接再現這一幕,但它進行了間接再現。正在競選和謀取連任的哥譚市長被殺害了,他年幼的兒子回到家,看到了罪案現場。當蝙蝠俠趕來,看到死者的兒子,仿佛看到了自己。影片還讓這個孩子出現在市長的葬禮上,讓蝙蝠俠和這個孩子的視線幾次對接,蝙蝠俠顯然很同情他,因為他提示著蝙蝠俠曾經的遭遇和命運——這樣的再現擺脫了窠臼,富有創造力。 蝙蝠是一種令人恐怖的動物,小韋恩為了克服恐懼,而將自己裝扮成蝙蝠的模樣。他的人生也因此增添了使命——復仇,以正義的名義。蝙蝠俠的行動被賦予了人性化的動機,也具有了一般超級英雄行俠仗義行動中不一樣的復雜性。它的正義行動里面有著黑暗的元素,一種個人復仇的快意。《新蝙蝠俠》的開頭也是這樣定調的,他用蝙蝠俠的自白開場: 街道上人頭攢動,擁擠不堪,各路小鬼隱藏在人群中。危機四伏,到處是犯罪,我蝙蝠俠分身乏術。人們都不知道我究竟潛身何處,但是現在有了蝙蝠俠信號燈,需要我時,我招之即來。而當那束光照向夜空的時候,不僅僅是對我的召喚,也是一種對于黑暗的警告。恐懼是一種工具。他們以為我藏身黑暗中,躋身暗處,但我就是陰影本身。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