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表達讓傳統題材劇作出圈 帶有傳統文化元素的劇作,何以在近幾年間日漸受到觀眾青睞? “《只此青綠》火了和它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有關,春晚舞臺只截取了一小段,大家都想看看整場演出是什么樣。再加上它的編導周莉亞、韓真之前創作的《永不消逝的電波》很火,自然也讓觀眾對新作品充滿期待。”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認為,《只此青綠》出圈的原因有很多,但它作為表現傳統文化內涵的藝術作品,有非常成功的地方,“它對傳統文化的內涵做了創新性的表達。它的故事能讓現代人走入歷史的時空,這種講述方式就很有創新性。” 在宋寶珍看來,這部劇目是用當代文化的視角回望歷史,同時表現出傳統文化中那些具有文人氣息和美學韻味的內涵。綜觀出圈的傳統文化題材作品,它們并非只是講述發生在古代的故事,而是用現代的手法和視角,呈現傳統文化的美與善?!氨憩F傳統文化的劇目并非從《只此青綠》開始,比如之前的實景演出《又見平遙》,還有河南衛視推出的《唐宮夜宴》等一系列節目,都讓人眼前一亮。”宋寶珍說。 大麥平臺劇場運營負責人王莞爾介紹,這幾年來,展現傳統文化的作品越來越多樣化,除了戲曲、相聲外,音樂劇、話劇、展覽等演出形式也開始融入傳統文化主題或元素,作品的呈現方式也更符合時代發展、更加年輕化。不少劇方也與漢服、茶藝、文房四寶等傳統文化相關的生產商和文化公司合作,文藝演出與文化消費相互促進,相互“引流”。 文化自信讓年輕觀眾走近傳統 打開B站或小紅書等平臺,搜索“只此青綠+仿妝”“采薇+教學”“采薇+漢服發型”等關鍵詞,能搜出很多博主的分享。這些博主研究《只此青綠》等舞臺劇中的舞蹈、妝容、發型乃至服裝,頗受網友關注。而這些在視頻或圖片中露臉展示的博主,基本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傳統文化類劇目頗具輻射力,在年輕觀眾中形成了獨特的傳播鏈。他們因為舞臺作品的故事、舞蹈、音樂“入坑”一部劇目,進而學習劇中的舞蹈,模仿主人公的造型,再通過自己的模仿,在生活中把劇目推廣給身邊人。他們并不只滿足于當演出的欣賞者,而是積極尋找自己在其中的“參與感”。 觀眾楊曉在工作之余學習舞蹈,也喜歡古典文學,“我在舞蹈班學了《孔子》里的采薇舞,就去看了這部舞劇,后來聽說有音樂劇《詩經·采薇》,我也去看了。”演出看得多了,她也置辦起好幾身漢服的行頭,穿著去劇場,也穿著跳舞、擺造型拍照,“我喜歡這些戲,因為里面的古典舞很唯美,我穿上這身衣服跳同樣的舞,覺得自己也很美,因為中國文化里這些傳統的元素很美?!睏顣哉f。 “這一代年輕人確實比前幾代人更加有文化自信,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和交流的增進,西方的神秘感在他們眼中已經沒有了,他們對西方的迷信也沒有了?!彼螌氄湔f,目前的社會思潮確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年輕人,更有文化自信和自覺,“他們開始更愿意回首看祖國的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曾經出現的歷史文明。”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