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內地援港醫療隊隊員:我們關心病人,病人也在關心我們 中新社香港4月27日電 題:內地援港醫療隊隊員:我們關心病人,病人也在關心我們 中新社記者 索有為 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新冠治療中心(下稱“治療中心”)接受治療的高婆婆,在內地援港醫療隊隊員楊艷青喂她吃飯的時候,看清了楊艷青胸前的名牌,她一個個字念道:“廣東省人民醫院,楊艷青。啊,我也是廣州人,我知道這家醫院的。”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外重癥監護一科主管護師楊艷青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首先提起來的是她到治療中心第四天時護理的一位患者,“那天中午,高婆婆情緒有點低落的樣子坐在床上,沒有想吃飯的意思,我就邊跟她聊家常,邊喂她吃飯,噓寒問暖中拉近了距離。” 看到故鄉人的高婆婆打開了話匣子:“我是1984年來香港的,我的女兒就在你們醫院婦產科出生的,當時住33床。前段時間,她也陽性了,沒有辦法照顧我。你真好,就像我女兒照顧我一樣。” 楊艷青憶述,高婆婆后來關心起她來了,問她結婚沒有,家里怎么樣,“聽她這么問我,我當時熱淚盈眶,一一告訴了她。雖然隔著兩層手套,但我還是能感受到她的手溫”。楊艷青說著,眼眶濕潤了…… 坐在楊艷青旁邊的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臟急危重癥監護室護理組長、主管護師余立挺,輕輕拍了拍楊艷青的肩膀,然后笑著對中新社記者說:“艷青姐淚點低,在治療中心都哭過好幾次了。” 余立挺告訴中新社記者,更巧的是高婆婆沒來香港前住的地方,就在她現在所住地的附近。聊起廣州老西關的馬蹄糕、炒牛河以及街坊鄰里,高婆婆感到開心,“我們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聆聽者,婆婆出院時提出要我們和她拍照合影。” “我們隨第三批援港醫療隊入港支援。抵港后經過培訓和現場觀摩,3月21日正式入駐治療中心,隊員們很快適應新環境,與當地醫護協同抗疫、交流技術。針對高齡長者,醫療隊成立了傷口造口、營養支持、康復鍛煉等專科護理小組,以照顧好病人,減低重癥和死亡率。”余立挺說:“這些天來有很多高婆婆這樣的故事發生,有位吳伯伯為艷青姐的兒子畫了一幅很好看的畫,吳伯伯其實手腳不是很靈活,但他還堅持畫,就是因為艷青姐的服務感動了她。” 楊艷青接過話來,給記者講述吳伯伯的故事。吳伯伯在親身感受了內地援港醫療隊的細心護理后,專門寫下“感謝祖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送給楊艷青所在的醫療組。 “有天早餐后吳伯伯和我們聊家常,聊到他的父母已經過世了,他很傷感。我想轉移一下他的注意力,就拿了筆和紙建議他畫畫,他用顫抖的手畫了一只小兔子送給我,并在上面寫下‘送給楊艷青姑娘和仔仔’幾個字。” “當時我流淚了,真的很感動,覺得這老人太有愛心了。”楊艷青說:“經過這次支援香港,我覺得自己成長了,我的家庭也成長了,后來我把這幅畫用微信發給家人看,我家里人也很感動,我兒子還就此寫了一篇日記。” “我自愿報名過來援港,抱著‘健康至上、守護生命’的態度去對待我們的香港同胞,平時的工作中是我們在照顧病人,在關心病人怎么樣,其實很多時候他們也在關心我們。”楊艷青說。 相對于孩子長到12歲、母子首次分開月余之久的楊艷青來說,目前單身的余立挺也是自上大學后第一次離家這么久。“我的父母很支持我,他們知道我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的使命,作為內地同胞來支援香港同胞,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的情誼。他們經常在視頻通話時鼓勵我,讓我不要擔心他們。”余立挺說:“其實我媽媽生日就在前幾天,我也是第一次沒有陪她過生日,媽媽給我打電話時我一直沒有表現出來,其實內心對她還是有點愧疚的,希望我們早日戰勝疫情,我可以早日回去陪她。”說楊艷青淚點低的余立挺哽咽著說。(完) |
2022-04-27
2022-04-27
2022-04-27
2022-04-27
2022-04-27
2022-04-27
2022-04-27
2022-04-27
2022-04-27
2022-04-27
2022-04-27
2022-04-27
202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