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輕觀眾 小劇場戲劇原是19世紀西方戲劇運動的一個概念,也被稱為實驗戲劇。小劇場運動對20世紀90年代中國話劇的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受此啟發與影響,戲曲界也出現一系列與中小型劇場舞臺空間緊密聯系的戲曲創作和演出——小劇場戲曲。當下,小劇場戲曲已成為戲曲發展的一種新方向。 “小劇場人員少、體量輕,同時又具有實驗性和探索性。相對于大劇場,小劇場的自由度和包容度更高一些。小劇場戲曲將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輕觀眾走進劇場了解傳統藝術。”《胡不歸·顰娘》出品人、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王煒認為,小劇場粵劇的形式靈活方便,可以在更廣泛的區域進行演出和交流,有利于推動粵劇的傳播交流。 中國傳統戲曲演出始自勾欄瓦舍,即具有適配于中小型劇場的空間形態。戲曲寫意性、虛擬性、程式性的藝術特征也適配于小劇場的美學原則,因而小劇場戲曲的誕生亦可理解為中國戲曲在當代某種意義上的“回歸”。《胡不歸·顰娘》的監制和出品人之一、廣州粵劇院董事長花利紅表示,期望能通過打造小劇場模式走出一條新路子,創作出更多有利于廣州粵劇院后續走出去的作品。 傳統韻味和時代性創新統一 事實上,小劇場粵劇近幾年有蔚然成風之勢。 2018年,由紅線女藝術中心出品,廣州紅豆粵劇團與希習喜戲文化合作創排了小劇場實驗粵劇《武松》。該劇由李滿編劇,倪超導演,陳振江、李嘉宜主演。 《武松》在傳統文學形象的基礎上,以武松“為兄復仇”為切入點展開敘事。在保留粵劇唱腔、南派武技等傳統表演手法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多媒體介入等藝術呈現手法,努力實現傳承粵劇傳統韻味和劇目時代性創新的高度統一。 另一部小劇場粵劇《金蓮》,由中國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蔣文端主演。2020年該劇參加第七屆北京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時廣受好評,在業界引起較大反響,2021年更是獲得首屆“好腔調·小劇場戲曲季”最佳女主角。 該劇用了夢境與現實交織的方式,整體呈現出強烈的前衛戲劇觀念與演劇模式,實驗性令人印象深刻。“本劇可以定位為一部心理劇。”該劇編劇陳云升如此表示。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