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澳大利亞珀斯6月15日電 通訊:澳大利亞諾貝爾獎得主的中國故事 新華社記者郝亞琳 云錦的福字、畫著中國畫的扇面、成排的中文書……一走進澳大利亞著名醫學專家巴里·馬歇爾的辦公室,就能馬上感受到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書柜上大大小小的證書和聘書,更是他同中國在醫學科學領域多年交流合作的見證。 日前,在西澳大學馬歇爾中心的辦公室里,這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給新華社記者講述了他同中國近30年的交往故事。 上世紀90年代初,正在美國工作的馬歇爾結識了一位中國科學家,并在后者的建議下首次前往中國廣西桂林進行訪問,當地的風土人情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5年,馬歇爾和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羅賓·沃倫因發現幽門螺桿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的作用而共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隨著知名度的提升,馬歇爾常被邀請去中國舉辦講座或進行學術交流。“我去過中國好多不同的大學,我認為那些頂尖大學的科研質量很不錯?!彼f。 近年來,馬歇爾成了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和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中國政府友誼獎是為表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的最高榮譽。馬歇爾還與深圳大學合作建立了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 馬歇爾還在努力學習中文,他已經能用漢語流利地做自我介紹,還能用毛筆照著字帖一筆一畫寫漢字。“如果我能用中文聽說讀寫,我在中國的科研工作會更方便。我的中文還不夠好,我要繼續加強中文學習?!彼f。 新冠疫情的到來讓馬歇爾無法像之前那樣,每年去深圳待上幾個星期,但好在現代通信手段十分便捷。他說:“西澳州和中國在同一個時區,所以很方便。我們有時會遠程視頻開會,我也隨時能在微信上找到我的中國同事,甚至感覺比在西澳大學校園里找人還方便。” 目前,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正在開展消化道腫瘤的機理基礎研究及研發創新性診療方法,還成立了一家生物技術初創公司,探索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中澳兩國科學界之間一直保持著密切的交流合作,我認為科學界的交流合作與經貿往來一樣,都有助于兩國關系的發展?!瘪R歇爾說。 |
2022-06-16
2022-06-16
2022-06-16
2022-06-16
2022-06-16
2022-06-16
2022-06-16
2022-06-16
2022-06-16
2022-06-16
2022-06-16
2022-06-16
2022-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