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 這部戲對今天的生活也有警示 “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紀念演出之所以選擇《阮玲玉》,是因為它是我們曾經的院長劉錦云寫的,它也是林兆華導演早期的作品。”談起《阮玲玉》,濮存昕認為這部戲對劇院的意義重大。在他看來,阮玲玉的悲劇固然有人言可畏、情感糾葛等原因,但她自身的虛榮心和對財富的欲望也不可回避。“在那種紙醉金迷的生活中,她的靈魂死掉了,被那個泥潭吞噬了。她的人生是糾結的、痛苦的,也是一聲嘆息。這對今天的生活也有點警示,讓我們看清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 從阮玲玉演藝生涯的引路人穆天培到玩弄她情感的大茶商唐文山,濮存昕先后在《阮玲玉》中飾演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在他看來,演員要有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現(xiàn)力,缺一不可。“演好每個角色都要找到一個點,比如演唐文山,就要想辦法把倫巴跳好,這角色就有了。我這次跟老師排劇中的舞蹈時,也會去深入體會人物的心理和所處的環(huán)境,他就像月球,有明也有暗。” 濮存昕說,《阮玲玉》也是北京人藝少有的女演員擔當主演的劇。他認為,徐帆飾演的阮玲玉和張曼玉的版本完全不同,“徐帆身上有武漢人的性情,她在演阮玲玉最后時刻時,內心世界有吶喊。”這一輪演出,也是濮存昕在《阮玲玉》這部戲上的告別演出了。他坦言:“我們都一把年紀了,但是我們還是喜歡演戲,在我們快要不能演的時候,看看最后還能不能讓觀眾喜歡。” 韓清 傳承中經歷著角色的轉變 《阮玲玉》首演于1994年,作為北京人藝舞臺上又一部風格鮮明的保留劇目,它不只是在寫一個家喻戶曉的藝人,更是在寫深刻的人性。“我認為寫人物應該是寫人物的心態(tài),就是撕開他的外殼,寫他的靈魂。”編劇錦云曾這樣說。尤其最后一段阮玲玉的經典獨白,瞬間幾個層次的轉換,讓觀眾對阮玲玉發(fā)自內心的吶喊有了更深刻的共鳴,也將美的毀滅升華為對人性的思考。 從阮玲玉養(yǎng)女小玉的扮演者到此次紀念版演出的復排導演,北京人藝青年演員韓清也在《阮玲玉》的傳承中經歷著角色的轉變。“這一次復排,很多演員都是1994年版本的原班人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力求還原94版演出中的一些設計。既然是紀念演出,就把這部劇原汁原味地奉獻給大家。”她透露,劇中很多舞美、服裝都沿用了老版,是致敬也是傳承。比如,“徐帆一出場的第一身旗袍,就和1994年是一模一樣的。” 《阮玲玉》的劇本樣式和舞臺呈現(xiàn)也是該劇的一大亮點。與傳統(tǒng)的敘事模式不同,該劇在話劇舞臺上運用“蒙太奇”的手法,進行隔空對話、時空交替,用“戲中戲”式的串聯(lián),打破了真實與想象的空間,重新建立起舞臺敘事方式。韓清認為,這部作品雖然誕生于二十多年前,但舞臺形式和語言風格都是超前的,現(xiàn)在看起來仍不過時。“經典就是經典,到現(xiàn)在依然可以在舞臺上立得住、立得好。”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