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美國哈珀斯費里6月27日電 通訊:從云南到西弗吉尼亞——跨洋構筑中美友誼之屋 新華社記者熊茂伶 把中國云南省瀾滄江畔的一棟木質民居完整拆掉,將原材料運至美國西弗吉尼亞州謝南多厄河畔按原樣重建,這個5年前萌生的“瘋狂”想法,約翰·弗勞爾做夢也沒有想到真的實現了。 26日,在距離首都華盛頓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哈珀斯費里鎮,這棟基本重建完工的云南民居迎來了上百人觀看。在蜿蜒盤曲的石子路盡頭,民居坐落于山林間的一塊空地,帶有年代感的木料、明艷的少數民族裝飾元素格外顯眼。 據高中老師弗勞爾介紹,2017年,他在云南劍川縣茨中村走訪時,無意中發現這棟結合了漢、藏、納西族元素的民居。聽房主說因為興修水利的原因必須搬遷整個房屋時,弗勞爾萌生將它搬至美國的念頭,希望通過這棟民居讓更多美國學生了解中國云南的歷史和文化。 得益于西弗吉尼亞州木材工匠協會等當地組織的幫助,以及當地大學生和中學生的共同參與,這棟云南民居從2019年開始重建,經過幾個階段的施工,目前已基本建成。 受邀出席當天活動的中國駐美國大使秦剛表示,這棟民居原來所在的云南省茨中村,以其多元文化聞名。在那里,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中國民居在這里復建,是將中國文化帶到了美國社區,代表了美國人民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的樸素感情,凝聚了兩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它是一座構筑中美友誼之屋。 一位名叫帕特里克的當地木匠作為志愿者參與了民居的重建。他告訴記者,中國木質建筑的榫卯結構巧妙的構件連接固定方式讓他嘆為觀止,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去中國學習更多木工知識。“我護照就在手里,隨時準備好(去中國)。”他笑著說道。 弗勞爾接受采訪時說,當地木匠都不會說中文,但他們想去中國,也想把中國同行帶到這里進行交流。“我們想成為一座(中美民間交流的)橋梁。” 弗勞爾曾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教授中國歷史,退休后又成為高中老師,每年帶領中學生到云南學習。他表示,重建過程中,他希望讓美國學生能一步一步實地參與,讓他們理解其中的建造技巧和文化韻味。“以前是把美國學生帶到云南,現在把云南民居帶給美國學生。”弗勞爾說。 當天活動現場有數十名在“工地”上學習體驗的當地學生。高中生尼科·羅德里格斯已學習中文五年,他對記者說,在項目學習的兩周里,他了解了不同風格的中國民居,尤其對庭院風格的房屋興趣濃厚。羅德里格斯曾經到訪北京,而眼前的云南民居又激起了他去中國的愿望。“我等不及要再去中國了,以后一定會去。”他說。 正午時分,秦剛與學生、木匠志愿者一起為院落內的一棟新建榫卯結構建筑上梁。大家齊心協力將木梁拉起,將房梁組裝完畢。隨后,秦剛還與一名年紀稍長的木匠爬上梯子,合力為房梁釘上楔子。上梁順利完成,圍觀人群發出一陣陣歡呼和掌聲。 |
2022-06-28
2022-06-28
2022-06-28
2022-06-28
2022-06-28
2022-06-28
2022-06-28
2022-06-28
2022-06-28
2022-06-28
2022-06-28
2022-06-28
2022-06-28
2022-06-28
202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