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訊(記者 王潤)7月第一個周末,京城各個劇院重新熱鬧起來。北京人藝的首都劇場、曹禺劇場和實驗劇場,同時上演《嘩變》《名優之死》《我可憐的馬拉特》三部話劇;天橋藝術中心的大、中、小三個劇場呈上《英雄虎膽》《雜拌、折羅和沙拉》和《水流下來》三部風格各異的佳作;全新開業的大華城市藝術劇院以《科諾克醫生》的成功首演,宣告了首都文化新空間的誕生;保利劇院熱演的《弗蘭肯斯坦》不斷加場;國家話劇院的《鐵流東進》則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鼓樓西8周年獨角戲演出季的首部作品《一只猿的報告》上演……一出出好戲迎接著久違的觀眾,也標志著演出行業在經歷了新一輪疫情考驗之后,迎來全面復產復工。 劇場 時刻為相見精心準備 “距離鼓樓西劇場上一次迎接觀眾已經過去66天。這段時間里,我們曾滿懷期待地開票,也曾多次抱歉地通知各位觀眾演出取消……”經過一次次的演出延期或取消,6月30日,《一只猿的報告》在鼓樓西劇場上演,這座已經兩個多月沒有對外演出的民營小劇場也終于迎來了期盼已久的觀眾。 沒有演出的日子里,劇場并未沉寂。在每日嚴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三臺“獨角戲”應運而生。李騰飛主演的《一只猿的報告》、郭笑主演的《象棋的故事》、何雨繁主演的《吉他男》,三位身懷絕技的優秀演員,每天都在精打細磨各自的新作品。“無常的世事,總是在不停磨練人的心性,在無法相見的日子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準備相見。”功夫不負有心人。果然,《一只猿的報告》橫空出世,不僅在豆瓣贏得9.2的高分,而且榮登大麥演出榜北京話劇熱銷榜榜首。對于承受著巨大壓力,但一直沒有停止創作和產出的劇場來說,觀眾們的厚愛與好評,就是最大的肯定與回報。 同樣勇敢和堅持的,還有剛剛開業的大華城市藝術劇院。面對疫情給演出行業和建筑施工帶來的各種影響,易立明團隊分秒必爭,不僅讓閑置十多年的“大華”煥然一新,成為了有著六個表演空間,十多個排練空間的新藝術中心,而且給了一群才華洋溢的青年藝術家新舞臺,也給觀眾帶來發人深省的新作品。6月30日,精心籌備的“醫學的勝利三部曲”之一《科諾克醫生》首演,作品既和比鄰協和醫院的環境相呼應,同時也折射出對當今醫學、科技、經濟、藝術等不同領域的思考。 劇場和劇組對觀眾的情感,還表現在很多細節。6月28日在保利劇院上演的《弗蘭肯斯坦》,特意為聾人觀眾精心準備了手語翻譯場。伴隨著演出,兩位手語老師在現場微光下的投入表現,和臺上演員們的表演一樣感人,也將大愛傳遞給了更多的人。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