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訊(記者 田婉婷)近期路過北京東二環的讀者可能會注意到,毗鄰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的位置(朝陽門北大街),新增了一座氣勢恢宏、風格典雅的建筑——中央歌劇院劇場。今年,恰逢中央歌劇院建院70周年,幾代歌劇人盼望已久的這座劇場,歷經7年建設終于在近日落成開幕。自此,北京城又崛起了一座新的文化地標——一個歌劇人專屬的劇場。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東二環東側新建一座劇場,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而由于應用了大量的全新技術,讓整個劇場的演出效果達到比肩世界頂級歌劇院的效果。 每次談起這座新劇場的落成,中央歌劇院院長劉云志都感慨萬千,“劇場落成,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恢弘的建筑,但實際上里邊承載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它是70年來幾代藝術家的期盼,更承載著我們整個中國文藝發展新時代的成果,也是我們社會進步的縮影。” 近日,記者探訪了中央歌劇院劇場,并獨家專訪了中央歌劇院劇場總設計師孫宗列、建筑聲學總顧問石慧斌,以及中央歌劇院的相關負責人,為讀者揭秘了這座藝術殿堂背后的故事。 專業性定位 為歌劇藝術家建造專門的劇場 擁有歌劇人自己的專屬劇場是中央歌劇院幾代藝術家的夢想。 上世紀80年代,中央歌劇院劇場就被提上日程,還舉行了奠基典禮,后因種種原因擱淺。幾經周折,經過幾代歌劇人的努力,這個縈繞在心頭的夢想終于在2010年重新付諸實施。2010年,中央歌劇院劇場工程項目建議書獲得正式批復,2015年,獲得建設工程規劃及施工的許可證,中央歌劇院劇場正式破土動工。 為了保證能夠建造一所與世界頂尖歌劇院接軌的專業的歌劇演出場所,劇場前期的調研、策劃、準備工作細之又細,花了很長時間。“從2010年立項,到2015年開始動工,這段時間的各種策劃、論證是非常重要的。劇場的定位、資金的到位、政策的支持,缺一不可。”中央歌劇院基建辦主任陳超告訴北青報記者。為此,聲學、舞臺調研組走遍了歐洲和國內所有經典歌劇劇場項目,從外形到內部結構,再到專業的聲學系統進行了詳細的比較和分析,最后確定由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元”)進行總體設計。 中元首席總建筑師孫宗列是中央歌劇院劇場總設計師。 在他看來,“近20年來,各地先后建起了大量的文化設施。然而大部分的劇場都是綜合性的劇場,有鮮明特色的、為某一類藝術樣式專門打造的劇場并不多。中央歌劇院劇場真正的意義在于為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建造一個專門的劇場,在人民性的基礎上解決專業性的問題。” |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