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舞臺實現“看不見的效率” 同樣由于場地擁擠狹窄,要想實現劇場功能的最大化,必須有合理的布局,這對于經驗豐富的孫宗列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場地這么狹小局促的情況下,我們采取的是將舞臺架空的方式,這樣可以解放地面,實現更多功能。”孫宗列介紹說,舞臺架空,升到9米的高度,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將觀眾從大臺階引向高處,所有的機動車的通道都可以跟觀眾的人流完全分開。劇場投入運營之后,裝卸效率直接影響著舞臺的使用效率。將舞臺架空之后,貨運車輛能直接開到舞臺的下面,道具可以直接上臺,大大提升了舞臺裝卸的效率。“經驗上來說,一座劇院票房盈利點需一年300場演出以上,這就要后臺運作具有快速轉場的能力。對歌劇院來說,很大概率會有兩個演出團體同時運作的可能。這些都是看不見的,卻是面對市場很重要的一環。”舞臺架空還有一個其他劇院不具備的好處,就是多出了一個4.5米高的夾層空間,這個空間直接延伸到主舞臺樂池,用作樂隊休息廳、化妝間,樂手們從休息廳或者化妝間可以直接進入樂池演奏,是非常方便和人性化的。“在這么一個狹小的空間里面,能做到現在這樣已經是極致了。”孫宗列說。 人性化的設計還體現在觀眾的觀賞體驗和對演員的尊重。中央歌劇院副院長李丹陽表示,劇場設計了49個包廂,“我們的包廂不一樣,除了90度的空間是對著舞臺之外,270度都是私密的空間,在這里可以坐著,甚至可以斜靠著欣賞藝術。這對觀眾,尤其是年輕的觀眾來說,提供了一個更加人性化的觀演體驗。” “即使在這樣占地面積比較狹小、比較局促的前提下,我們還是留了足夠的空間給演員。”李丹陽介紹說,劇場有8個單人化妝間、8個集體大化妝間,還有其他的導演休息室、指揮休息室——化妝間和休息室達到了21間,7層還有一個420平方米的超大排練廳,可同時容納300余人進行排練活動或各類其他綜合活動。 未來規劃 不僅是一座漂亮建筑 更是文化綜合體 7月6日開幕音樂會后,中央歌劇院劇場正式拉開了演出月的序幕,《茶花女》《圖蘭朵》《歌劇瑰寶》《中國歌劇詠嘆之夜》等眾多中外歌劇經典陸續在北京這座文化新地標上演。 談到劇場的后期規劃與運營,李丹陽透露,在劇目方面,除了中央歌劇院的經典歌劇之外,劇場還會面向國內外引進一批優秀的、類型豐富的演出。大型生態舞劇《大河之源》、原創音樂劇《綻放》等劇目都將陸續登陸中央歌劇院劇場。 但在李丹陽看來,“單打舞臺這張牌是不夠的”,“我們的愿景是將這座劇場打造成為以高雅藝術舞臺演出為龍頭和引領、沉浸式多元的文化綜合體。”李丹陽透露,未來劇院會將一層做成咖啡廳和展覽廳,還會將故宮、國圖、美術館等文創產品引進來。此外,還會在劇場舉行古典音樂下午茶、小型的演出見面會、藝術普及講座等活動。“讓這里成為大家的休閑、聚會、欣賞藝術的聚集地。” 劇場的建成,對于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來說,是夢想成真的喜事,但同時也是壓力。中央歌劇院副院長、女高音歌唱家么紅表示,“它不僅僅是一個漂亮的建筑,最重要是要創作出更多觀眾喜歡的文藝作品在這里上演。這給我們中央歌劇院的全體演職人員帶來一個新的課題,是我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們全體中央歌劇院藝術家們共同奮斗的目標。” 中央歌劇院院長劉云志表示,“我們這一代是幸運的一代,老一代藝術家可以說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下,甚至在戰火硝煙當中為人民歌唱,而我們這一代不僅吃得飽、穿得暖,而且精神生活、經濟生活各個方面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新的時代藝術家要有新的使命。 |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
202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