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國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3914.3萬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178人;全國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11076起、死亡8870人,呈現“三個下降”的特點。在過去的防災減災中,基層的災害信息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未來,如何進一步加強監測減災能力?又如何健全防災減災體系? 上半年全國自然災害造成3914.3萬人次受災 7月21日,應急管理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上半年全國自然災害及安全生產情況。其中,上半年我國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3914.3萬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178人。今年全國從3月17日開始就進入汛期,較多年平均入汛日期偏早15天。而除了入汛早,今年汛期平均降水量也較常年偏多。 上半年自然災害中“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起到哪些作用? 應急管理部監測減災司司長 陳勝:從近年來發生的重特大自然災害來看,多災種的集聚和災害量比較突出,災害風險的系統性、復雜性也更加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從2019年開始,中央就部署實施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這個工程在推進單災種監測預警能力建設的同時,同步加強了綜合能力的建設。目前我國綜合預警框架體系已經初步建立,精準度也在不斷提高,比如地震預警網在重點地區已經推廣覆蓋。短歷時的暴雨、洪水預警已經達到70%以上,主要江河關鍵期洪水預報精準度超過90%,災害風險監測區域也在不斷擴大,綜合風險研判更加準確、更加科學,災害預警信息的集約性、時效性也在不斷提高。 應急管理部正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 應急管理部監測減災司司長 陳勝:我國是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今后這一時期,災害形勢將會更加嚴峻復雜。突出源頭管控,主要就是要減少災害損失,減輕災害風險。源頭管控,首先要知道風險隱患在哪,應急管理部正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目標就是摸清全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清重點地區抗災能力,了解掌握全國各地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應對水平,所以普查很重要。普查工作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開展重點隱患調查和評估,建立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和重大災害隱患數據庫,對排查出來的重大風險隱患逐一建立臺賬,明確責任人,明確每一個重大隱患的整治措施。對暫時難以整治的要加強監測監控,確保一旦出現險情征兆,就立即組織轉移避險,真正實現源頭治理,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超常規災害防范應對如何補足短板? 應急管理部監測減災司司長 陳勝:我們在對常規災害的防范應對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超常規災害的防范應對方面還是面臨了不少挑戰。特別是斷路、斷電、斷網這些極端情況,我們還存在一些短板不足。針對這種特殊的情況,我們力量怎么投送,應急通信怎么建立,險情怎么處置,怎么更好更快救災救助。在這些能力建設上,這些年下了不少功夫,也是下一個階段建設的重點。同時我們也加強這種極端情況下統一調度指揮,多方協同,包括前后方怎么聯動,物資裝備怎么在重點地區進行預制,像這些機制也不斷在健全。 災害預警:最后一百米 當災害來臨,最后一百米的預警,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7月14日凌晨,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茶壩鄉青新村水口組,因強降雨發生泥石流。在災害發生前,當地因及時發出地質災害預警,從而避免了人員傷亡事件的發生。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構建完成省、市、縣、鄉、村五級災害信息員體系,總量達100余萬人,多為基層干部兼職,覆蓋全國所有城鄉社區。 基層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尚待加強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王宏偉: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是應急管理體系整個能力的基礎,我們雖然有了百萬余人覆蓋五級的災害信息員體系,但是以下幾個方面還需要去加強。第一個要加強對災害信息員的培訓,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以便使他們能夠在第一時間精準進行研判報送,發送出相關的災害信息。第二個許多地方的災害信息員是由村社兩委的工作人員兼任的,由于受換屆周期的影響,這支隊伍還不是特別的穩定。第三個我們國家在2007年已經把災害信息員納入到職業目錄當中,未來應該進一步強化對災害信息員工作的考評,完善相關的獎懲制度,特別是基于績效評估之上的獎勵制度。 目前全國三分之一的鄉鎮還沒有專門的應急管理機構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王宏偉:基層防災減災的軟硬件非常缺乏,包括人、財、物,包括訓練場所、辦公地點,包括基層應急管理者的意識和技能,以及公眾的公共安全教育水平,都比較匱乏。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要有應急機構和應急隊伍。首先是應急管理機構,2018年啟動的應急管理改革,實際上還沒有涉及街鄉層面,也就是說應急管理體系在街鄉這個層面是斷檔的。據我們調查,全國三分之一的鄉鎮還沒有設立專門的應急管理機構,許多地方的應急并入到綜治、維穩等部門,所以我們特別缺乏一個綜合性的應急管理機構。還有一個就是基層缺防災人員隊伍,特別是專業化的隊伍,這兩點非常重要。 |
2022-07-22
2022-07-22
2022-07-22
2022-07-22
2022-07-22
2022-07-22
2022-07-22
2022-07-22
2022-07-22
2022-07-22
2022-07-22
2022-07-22
2022-07-22
202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