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技術只是外衣,內核永遠是人文情懷 2019年,《流浪地球》橫空出世,引發各界對中國科幻電影的熱切關注,這一年也被影迷們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2020年,國家電影局和中國科協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10條針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政策措施,為國產科幻電影發展保駕護航。 作家劉慈欣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科幻作為藝術,特別適合用畫面、用影像來展現。《流浪地球》成功之后,再度推動了國產科幻電影的發展。 這些年我們欣喜地看到,國產電影在科幻題材上不斷嘗試,在技術上取得突破,如今,不少國內的特效公司已能獨當一面。 然而,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絕不是簡單地將特效畫面進行堆疊,需要將創作者的科學素養落入實處。一部優秀的科幻片需要一個具有一定科學素養的創作團隊,例如,《流浪地球》籌備長達4年之久,導演郭帆經過反復論證、籌備,還專門邀請了4位中科院科學家一同探討,最終為劇本建立了一套嚴謹的世界觀。技術只是外衣,內核永遠是人文情懷,創作者在關注世界時代科技前沿的同時,在題材選取、情節設定、形象塑造等方面,也需要進一步體現出中國想象以及中國人的人文關懷。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