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訊 (作者 王甦)三年來,劇場人已經習慣了等待,等待舞臺上的燈光再次亮起。疫情,讓民營劇團的日子舉步維艱,更是讓許多演員無奈地選擇轉行。七月的北京,炎熱多雨,鼓樓西劇場聯合山東果農售賣的紅櫻桃之甘甜猶在口中,劇場一直空蕩的舞臺也終于有了動靜。一部改編自卡夫卡小說的獨角戲《一只猿的報告》上演幾天,就在朋友圈“火”了起來。原因有三:原著文學基礎扎實,詩意的空間表達,真誠自然的表演。 《一只猿的報告》和原著《一份致某科學院的報告》內容大體一致,講了一只猿被人馴化之后,通過一步步模仿人類,擺脫猿猴的粗鄙狂野,成為接受良好教育的“紅彼得”,受邀到科學院作演講報告,講述自己被改造的傳奇經歷。這篇小說創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敏感的卡夫卡深切感受到時代的變化,奧匈帝國即將分崩離析,全人類的未來邁向不可逆轉的泥淖。社會充斥著謊言、紛亂、戰爭,人類被恐懼包圍和支配,開始變得孤獨和絕望,他用文字揭示出人類逐漸異化的處境,荒誕的事情不斷發生,而卡夫卡自己也因為肺病無法吞咽食物被活活餓死,享年41歲,多么荒誕。 卡夫卡最有名的作品《變形記》寫的是格里高爾在社會中的異化,他對現代文明和秩序感到迷惑,家庭倫理道德也無法給他慰藉,他找不到歸宿和安全感,不受控制地成為異類。而《一份致某科學院的報告》用一只猿的敘述將讀者變成旁觀者。紅彼得使盡渾身解數走出鐵籠,融入人類社會,剔除身上的異類標簽,卻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更深的牢籠。 導演郗望和主演李騰飛為觀眾奉獻了一場簡潔而深刻的演出。舞臺上空無一物,幾乎沒有表演支點,沒有使用任何花哨的科技手段和導演調度,將舞臺完完全全交給了演員,換而言之,演員也被赤裸裸推到了觀眾眼皮子底下。現在,舞臺上的科技手段越來越多,投影、多媒體、冰屏、煙機、雪機、升降機、旋轉舞臺、即時攝錄、裸眼3D、機器人演員……有的戲甚至用上了影視級別的爆破,舞臺上的支點和技術手段越多,演員就越“安全”,演出呈現也越刺激。吃慣了“大魚大肉”的觀眾口味自然變得越來越刁,科技已經無法讓觀眾吃驚,也無法讓演員的演技得到提升。大音希聲,刪繁就簡,舞臺上明明什么都沒有,卻開啟了觀眾無限的想象空間。禮堂、叢林、鐵籠……所有環境均需要觀眾腦補,這種久違的參與感,清除了觀眾頭腦里多余的雜念,每個人都成了紅彼得故事的“見證者”。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