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8月12日消息(記者林馥榆 通訊員熊雪寒 顧青凡)近日,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黃建春研究團隊選育的雙孢菇新品種K6在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進行示范栽培并獲成功,有望改變雙孢菇工廠化生產菌種依賴進口的局面,為我國雙孢菇產業解決品種瓶頸問題。 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黃建春研究團隊成功選育雙孢菇新品種K6(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在上海金山區廊下鎮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工廠化生產車間里,雙孢菇新品種K6朵朵潔白飽滿。作為新品種,該品種菇形圓整、菇型較大、菇體較白,較雙孢菇工廠化主栽品種A15,K6品質更佳、產量更高、抗逆性更強,商品菇率達到了90%以上。 種子是農業生產的“芯片”,目前國內工廠化雙孢菇生產菌種全部依賴進口,國內蘑菇產業很難突出重圍。2014年開始,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黃建春研究團隊與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合作。2017年,團隊正式開始選育雙孢菇新品種K6,在聯中進行示范栽培。經過長達5年的反復試驗、測驗,目前該品種品性穩定。 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技術員蔡斌強表示,從實驗的過程看,新品種K6在蘑菇形、抗逆性、穩定性、產量品質等各方面都優于以前進口的A15品種。“今年8月,有專家過來開評審會,對我們的選育表示肯定,現在國家倡導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在農業方面就是種源,一定自己要有知識產權。” 雙孢菇新品種K6(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專家預測,雙孢菇新品種K6若能替代主栽品種A15,將有望改變雙孢菇工廠化生產菌種依賴進口的局面,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解決我國雙孢菇產業品種瓶頸問題。下階段將根據新品種認定的程序,開展進一步的試驗,從表型、代謝型、基因型等方面,確定該品種與原品種的差異,從而獲得新品種認定。 實際上,創新的不止蘑菇品種。今年1月,由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自主研制的雙孢菇方艙式可移動低壓發酵隧道,順利通過上海市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組的驗收,也標志著國內首個方艙式可移動發酵隧道在聯中成功問世。 方艙隧道由集裝箱改建而成,由隧道主體、氣候系統、通風格柵地板、控制系統四大部分組成,同時配套了小型接種機、拉網機、進料機,實現了料溫、空氣溫度、氧氣濃度等環境因素的自動調控。改建高效、可移動、建設成本低,不僅解決了建造隧道需要專用耕地的問題,而且可有效降低企業品種試驗的投資與科研的成本、風險。 未來,方艙隧道還將進行例如平菇、香菇、草菇等其他菌類隧道發菌技術的研究,為推動食用菌全流程工廠化生產奠定基礎。 據了解,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于2012年開始引進荷蘭食用菌種植技術,結合金山水稻秸稈較多的情況,改進食用菌培養料工藝,每平方米年產量從9公斤躍升到400公斤,目前已成為江南地區技術含量較高,栽培規模較大,產、供、銷渠道較完善的智能化雙孢菇栽培基地。下一步,依托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龍頭帶動,上海金山區廊下鎮也將不斷做大做強特色“蘑菇小鎮”,帶動周邊菇農轉型發展。 |
2022-08-12
2022-08-12
2022-08-12
2022-08-12
2022-08-12
2022-08-12
2022-08-12
2022-08-12
2022-08-12
2022-08-12
2022-08-12
2022-08-12
20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