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輩出 佳作頻現 除了北京人藝、中國國家話劇院、北京兒藝等國家級戲劇院團,林兆華、顧威、任鳴、唐燁、閆銳等北京人藝老中青三代藝術家,還為其他團隊導演了《老舍五則》《銀錠橋》《天命》《王府井》《北京鄰居》《大徽班》等很多具有京味特色的話劇;更多民間戲劇團隊和年輕戲劇人,也都不斷以新的藝術視角、新的舞臺手段,為演出市場貢獻著京味好戲。其中兩位北京土生土長的戲劇導演黃盈和方旭,堪稱這方面的佼佼者。 黃盈以“京味三部曲”《棗樹》《鹵煮》《馬前馬前》一舉成名,被譽為“新京味導演”。多年來,他已經執導了51部話劇,其中《夢行者》《斷金》《打開1990》《福壽全》《開飯!》《我這半輩子》等都是具有京味特色的作品。最新作品《我這半輩子》是他第一次執筆并執導與老舍有關的話劇。黃盈的創作也從早期側重還原北京人的生活,到如今更加關注北京文化與世界的關系,以及人的精神內核與生活的哲學意義。在他看來,“京味話劇的創作,會隨著生活的改變而變化。新的生活,使我們能沿著前輩開創的傳統,繼續創新發展?!?/span> 方旭深受老舍作品影響,導演了《我這一輩子》《貓城記》《離婚》《二馬》《老舍趕集》《牛天賜》等一系列根據老舍作品改編的話劇,又作為演員參演了《老舍五則》,因此被稱為“老舍專業戶”。 從一個人的獨角戲,到制作精良的大劇場演出,方旭認為,“京味兒十足的演員是京味兒戲的關鍵”,“另外把握京味兒的調性,是從確定整體審美風格入手的,北京是滿漢文化、皇城與胡同文化的融合體,這一點不能忽視?!?/span> 為京味話劇做出特別貢獻的,還有北京風雷京劇團。這個成立于1937年,原本以京劇演出為主的戲班子,在現任團長松巖及其兒子松天碩的共同努力下,將話劇與京劇表演藝術進行跨界融合,開創性的排演了“梨園三部曲”話劇《網子》《緙絲箭衣》和《角兒》,不僅弘揚了京劇藝術,也為話劇市場帶來了雅俗共賞、常演不衰的舞臺佳作。他們推出的“京話劇”《胡同》系列作品,也頗受歡迎。松巖認為:“京味特色舞臺藝術,首先要保持京味語言特色和京味故事,同時,北京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因此在題材上要多元化?!?/span> 早已從影視小品轉到舞臺劇創作的陳佩斯,近年來推出的“戲臺三部曲”之《戲臺》《驚夢》,雖然并未打出“京味話劇”標簽,但其主創主演陣容和內容題材,都具有濃郁北京特色。兩部作品的編劇毓鉞,原名愛新覺羅·恒鉞,是恭親王的嫡系后裔,他獨特的身世和閱歷也為劇作帶來了非同一般的深度與厚度。 除此以外,由一弛編劇、導演的《三昧》,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制作的《簋街》,也都是近年來頗受好評的京味話劇,它們不僅呈現了地域文化風土人情,也反映出世間的滄桑變幻和興衰交替。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