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至5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出席于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的中國-東盟(10+1)外長會、東盟與中日韓(10+3)外長會、東亞峰會外長會和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在當前地緣政治挑戰與經濟復蘇壓力并存的背景下,此次系列外長會恰逢其時,為東亞各方凝聚共識、共同致力于實現地區和平與繁榮打下堅實基礎。 近年來,東亞形勢在大國博弈與全球疫情沖擊之下加速演變,但地區合作實踐穩中有進,在政治、安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領域取得了諸多成果,其合作進程中的“亞洲特色”愈加凸顯,為地區的穩定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這一進程中,東盟在主導區域合作架構、東亞合作制度化以及協調各項合作機制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東亞地區的機制化合作是以東盟為中心的。隨著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以及東亞峰會兩個機制的不斷發展成熟,東亞地區機制化合作由次區域轉向區域,由域內主體轉向域內外國家共同參與,逐步形成了當前多領域、多層次、多主體的區域合作架構。東盟中心地位不僅是東盟維護自身整體性、獨立性和主導性的重要原則,也是影響現行區域合作架構與模式存續的決定性因素,關乎東亞整體的穩定與發展。 作為東盟中心地位的堅定支持者,中國同東盟在區域合作中有著重大的共同利益,也早已建立起廣泛的共識。雙方一貫保持積極的合作態勢,是東亞區域合作進程中最為活躍且最具成效的典范。自1991年雙方建立對話關系以來,中國不僅最先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同東盟建成自貿區,積極參與東盟主導的各項區域合作機制,也最先表態支持東盟中心地位,支持東盟的團結壯大與東盟共同體的建設。2021年,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上,雙方宣布正式宣布建立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為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繁榮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在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框架下,中國與東盟在合作領域、深度及成效上都實現了長足的進步。雙方的合作領域更趨廣闊多元,在政治安全、經濟貿易與社會人文等支柱領域的基礎上,藍色經濟、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糧食安全、公共衛生等領域合作進一步拓展。隨著各領域合作實踐的推進,雙方愈加重視發展戰略層面的對接,包括攜手打造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的共同家園,高質量實施RCEP,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印太展望”形成合力,促進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在東盟落地等。 正是有了堅韌的中國-東盟關系,東亞合作才一直持續前行。自RCEP生效以來,雙方貿易同比增速快于中國對外貿易的平均增速,2022年前7個月,東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占中國對外貿易總值的15%,持續彰顯雙邊經貿合作勢能。經貿與基建合作的快速推進為恢復疫后經濟社會的活力提供了保障,中老鐵路順利通車并實現多項突破,以雅萬高鐵、中泰鐵路為代表的多項大型基建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有效提升了東盟域內以及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互聯互通水平。基于合作抗疫的實踐和需求,中國啟動“中國東盟健康之盾”合作倡議,面向東盟國家開展系列公共衛生合作項目,建立更具凝聚力的公共衛生安全共同體;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基礎上,共同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在反恐、應對氣候變化、網絡安全、打擊跨國犯罪、防災減災等非傳統安全領域也積累了更加豐富的經驗和成果。 在本次外長會上,雙方通過了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行動計劃,將提交領導人會議批準。這意味著中國與東盟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已進入建設落實的嶄新階段,中國-東盟關系將被賦予更加深厚的意義與更加豐富的內涵。雙方將通過協同發展,不斷加強戰略對接,增進政治互信,深化民心相通,在更廣闊的領域實現更深入的合作。 回顧過去,中國-東盟合作以其深厚的基礎和強勁的韌性為東亞合作進程提供了支撐,引領東亞各國一同踐行開放的區域主義,維護地區的持久和平。展望未來,我們相信,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中國與東盟,一定可以應對各種復雜的風險和挑戰,將東亞區域合作帶入新的階段。(作者是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 |
2022-08-25
2022-08-25
2022-08-25
2022-08-25
2022-08-25
2022-08-25
2022-08-25
2022-08-25
2022-08-25
2022-08-25
2022-08-25
2022-08-25
2022-08-25
2022-08-25
202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