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訊( 記者 韓軒)“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在云南深山里創建免費女子高中,她的故事曾感動中國。但把張桂梅的形象搬上舞臺,通過豐富的藝術手段把她的故事講得感動、講得讓觀眾覺得好看,考驗的是藝術工作者的能力。近日,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等機構共同出品的音樂劇《綻放》在京首演,讓觀眾感受到真實而豐滿的桂梅老師。 基于對張桂梅感人事跡的了解,觀眾走進劇場前,心里肯定早有準備:劇中會有大愛,故事也一定有淚點。這在無形中給創作者提出了一個高要求:觀眾已經準備好了落淚,因此故事必須講得感人,但觀眾又必然反感過度煽情。換言之,講感人的故事,懂得克制才是難點,這一很難拿捏的尺度,《綻放》把握得讓人滿意。 為了創建免費女子高中,張桂梅先后克服了建校缺少經費、籌款被人誤解、學校老師出走、學生叛逆鬧矛盾、身體出現病痛等多個困難。現實中,張桂梅克服的每一個困難都讓人感動,在時長有限的舞臺劇中,《綻放》則做到了張弛有度,沒有持續“高輸出”,沒有拼命煽情,不斷刺激觀眾的情緒,而是把幾個小故事安排得錯落有致。上半場隨著劇情推進,當觀眾看到“老陳”誤認為張桂梅是騙子,對她進行當眾譏諷和羞辱,觀眾內心一下被擊中,感受到張桂梅的忍辱負重是多么不易,這一段也成為上半場的高潮。 除了必要的淚點,《綻放》也融入了不少笑點,讓劇目充滿藝術的鮮活感。當高中女生瑟瑟發抖地跟老師坦白自己早戀,她自己、乃至劇場里的觀眾,仿佛都在等著張桂梅恨鐵不成鋼的嚴厲批評,沒想到張桂梅的第一反應是:“那男孩長得帥嗎?有照片嗎?”而張桂梅因為缺少經費反復找相關機構領導求助,把領導找“怕”了的表現,也因演員表演和劇情設置的到位,讓觀眾忍俊不禁。這些埋在劇情中的小“包袱”,也讓張桂梅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劇目的觀感更加流暢自然。 作為音樂劇,《綻放》的歌舞表現也很有特色。譚維維脫去了“華陰老腔一聲吼”的霸氣,始終弓著腰、微曲著腿,成為樸實的桂梅老師,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紅河州歌舞團的演員帶來了有云南當地少數民族特色、也有中國音樂劇風味的演唱與表演。 劇中音樂舞蹈風格多元,下半場一段孩子們在課堂上的唱段十分亮眼,劇作家將《紅樓夢》《長恨歌》《蘭亭序》以及莎士比亞、高爾基等高中必讀書穿插在一起,編成融匯古今中外的歌詞,孩子們且歌且舞,既表現出復習備考的認真,也沒有回避學習中的小煩惱。全劇中,高中生群像的歌舞展示都扎實而充分,把全劇的“氛圍感”拉滿。只是不知是否出于情節緊湊的考慮,高中生部分的演唱偶爾顯得節奏稍快,不妨慢下來一點,展示年輕人的風采。 “為愛綻放,迎著陽光”是《綻放》的主題旋律,《綻放》大幕落下,觀眾感受到的是淚中帶笑、笑中帶著感動的張桂梅老師。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