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9月22日在韓國首爾拍攝的韓元和美元紙幣。(新華社記者王益亮攝)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今年,衡量美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匯率的洲際交易所美元指數已上漲14%,是該指數自1985年推出以來美元最強勢的一年。歐元、日元和英鎊對美元匯率均跌至數十年低點,新興市場貨幣也遭受重創。 分析人士認為,美元走強帶來的匯率“剪刀差”正通過通脹“收割”世界。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其他發達國家,一旦本幣對美元貶值,進口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勢必成本上漲,加劇自身通脹;對美國而言,進口其他國家商品變得便宜,美元升值因而成為緩解國內通脹的手段之一。 以歐元區為例,8月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9.1%,遠超歐洲央行2%的中期通脹目標。歐元區19個成員國中有9個國家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兩位數。歐元對美元貶值后,歐洲以更高價格從美國進口以美元計價的原料和半成品,承受美國轉嫁的通脹壓力。 《華爾街日報》評論:“在遏制通脹方面,強勢美元給美國帶來了順風,但讓世界其他地區承受壓力。” 掀加息潮 加深經濟衰退預期 在通脹加劇、本幣貶值等壓力下,不少國家不得不跟隨美聯儲步伐,上調利率。用美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伊桑·哈里斯的話說,全球正陷入一場“加息競賽”。 美聯儲本次加息前后,瑞典、瑞士、英國、南非央行均大幅加息,其中瑞士央行加息標志著歐洲長達10年的負利率時代終結,日本成為唯一維持負利率政策的主要經濟體。 去年11月,歐洲央行行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曾聲稱2022年歐元區利率不太可能提高,而本月歐洲央行宣布今年第二次加息,75個基點的幅度更是創下2002年實體歐元貨幣面世以來的最大加息幅度。 |
2022-09-27
2022-09-27
2022-09-26
2022-09-26
2022-09-26
2022-09-26
2022-09-26
2022-09-26
2022-09-26
2022-09-26
2022-09-26
2022-09-26
2022-09-26
2022-09-26
202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