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日電 題:一片葉子激活文化密碼 “茶人”“茶藝”的進階表達 新華網 孫蒙蒙 這是中國“茶人”“茶藝”的進階表達,是中華文明對人類文化多樣性重要貢獻的生動實踐。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介紹,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動見證,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了重要作用”。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一片樹葉,完成自然生息的使命后,錘煉成一盞清香的茶,這是質變的重生。 一盞清新香醇的茶,到底需要多少道工序的雕琢? “采茶、萎凋、搖青、殺青、揉捻……每一泡茶都要歷經數道乃至十幾道傳統工序的加工?!逼斩柩芯繉<荫R嘉介紹,中國繁多的茶葉品種按照加工工藝的不同、品質系統性、茶葉茶多酚的氧化程度劃分為綠茶、黃茶、白茶、紅茶、黑茶、青茶(烏龍茶)這六大類。 這六大茶類的生產制作工藝,也有嚴格的工藝標準。 “比如說紅茶,制法的基本工序為萎凋、揉捻、發酵和干燥,其關鍵工序是發酵;綠茶,因是不發酵茶,所以綠茶品鮮;白茶是輕發酵茶,茶湯清淡鮮淳……”從事普洱茶研究二十余年的馬嘉談及茶的制作工藝如數家珍。 民間有諺,“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茶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可見一斑?!盀榱藵M足人們的飲茶需求與貿易發展,除了絲綢之路,還誕生了茶馬古道這樣的茶馬互市專屬的‘茶路’?!瘪R嘉說。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也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國“茶人”守“茶藝”的工匠精神。 人茶相和,生生不息。千年時光的沉淀,茶成為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最早利用茶、栽培茶、發展茶產業的國家。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制茶飲茶的技藝習慣起源于中國;“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文化根植于中國人的習性之中,茶習俗代代相傳。 談及茶文化與中華民族的相通性,秉承“守山制茶”信念的第三代“茶人”——福鼎九斗山茶業董事長池傳杰做了形象的比喻:茶葉,經過采青、萎凋、揉、發酵、干燥等制作程序,擠掉“身體”里的水分,再投入到沸水中,重新綻放。這亦如我們中華民族——“是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古老民族,更是自強不息、朝氣蓬勃的青春民族”?!爸袊璧赖幕揪駷椤?、美、和、敬’,也契合我們中國人的優良品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一言以蔽之,中國茶文化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從不簡單停留在“品飲”的單一概念上,更多是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以及物質文化和深厚的精神內涵。 茶是天地人與草木之間共通共融創造的杰作。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茶產業大有前途。 18歲跟著父輩學習制茶技藝,二十多年來,池傳杰一直牢記池家“以鄉為本”的祖訓,深深扎根具有悠久植茶歷史點頭鎮后井村九斗山。 “把茶產業做大做強?!苯邮旨易瀹a業后,池傳杰注重品牌的拓展,通過茶文化、茶產業、茶藝術“三茶”融合破局“出圈”,使藏于深山的優質好茶走向各大城市。 據王晨陽介紹,目前,我國茶葉的種植面積、從業人群、茶產量及產值均居世界前列。 “‘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币a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就是要確保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馬嘉表示,做大茶產業要處理好“古樹茶與茶園茶”“產品標準化和差異化”“傳統風味和創新風味”等之間的關系。 池傳杰以九斗山白茶為例,他表示,白茶產業的振興需要通過農業產業化龍頭茶企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我們在發揮福鼎白茶生態優勢與資源優勢的同時,也要全面推進茶產業銜接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打造茶產業特色優勢,讓綠水青山帶富更多鄉親?!?/p> “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茶園在綿延,茶業故事也正在中華大地上續寫。 |
2022-12-01
2022-12-01
2022-12-01
2022-12-01
2022-12-01
2022-12-01
2022-12-01
2022-12-01
2022-12-01
2022-12-01
2022-12-01
2022-12-01
202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