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2月3日訊(本網記者 吳開興)非遺煥新紀實節目《新生萬物》,正在江蘇衛視熱播,目前已經播出到第4期,突破文化類節目收視新高。2月3日,記者獲悉,該節目的第5期來到了中國漆都福州。節目中,發起人楊瀾邀請文化老友張國立加盟新生學徒團,攜手新中式點心“于小菓”創始人于進江、可愛星球&王者聯合創始人王成福學習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節目將于2月3晚20:20在江蘇衛視播出,騰訊視頻同步播出。 漆器誕生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傳統漆藝是中國的重要文化符號,清朝漆藝工匠沈紹安開創的脫胎漆器制作技法,更是讓中國漆藝踏出了邁向世界的腳步。福州站,新生學徒團來到了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沈紹安漆藝博物館,循著歷史長河,探訪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傳承的秘訣。 在沈紹安漆藝博物館,新生學徒團可謂大開眼界:金漆花觚、四扇博古漆圍屏、銀漆彩繪山水人物大梅瓶……這座古香古色的院落里,收藏著近千件漆藝精品。現任館長施麗鈴說,脫胎漆器跟其他的漆器最大的區別就是輕。而新生學徒團也領取到了自己的任務:關鍵詞尋寶。楊瀾的線索是“友人聚會”,張國立則領取到了“群星璀璨”。哪一隊能夠獲勝,有權利優先選擇學習技藝時用到的底胎。 脫胎技藝,就是先以泥土或石膏塑造器物的模型,再用大漆和瓦灰為粘合劑,在模具上逐層上灰,裱麻布,待陰干后脫去原來的模具,留下漆部的雛形。學習脫胎技藝,能得到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修鈐的真傳,又有青年漆藝專家胡文平把關,新生學徒團絲毫不敢馬虎。拌細灰膩子加生漆拌勻的過程像極了廚房的和面功夫,楊瀾打趣道:“國立兄在家肯定是和過面的吧!” 學完脫胎技藝,新生學徒團兵分兩路拜訪髹飾技藝大師。在德越漆器藝術館,張國立和于進江見到了福建漆藝大師、工藝美術名人許德越。曾作為國禮送出的花開富貴大漆御案復制品讓張國立大嘆漂亮,為了更好的學習赤寶砂髹飾技藝,張國立特意戴上了老花鏡,一絲不茍地完成了各種工序。到了最后拍瓦灰的時候,許德越特意提到“要用到手掌比較嫩的地方”,張國立無奈表示:“報告師父,已經沒有嫩的地方了!” 針對薄料髹飾技藝的學習,新生學徒團則一起拜訪了省級非遺傳承人、福州脫胎漆器行業協會會長陳天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薄料髹飾中大漆、銀粉、角挑等必不可少。調漆的過程中需要往大漆里加銀粉,這樣一來成本便有所增加。但陳天灨覺得,要把事情做好,就應該舍得用材料。盡管如此,張國立在用銀粉的過程中有溢出,陳天灨還是會提醒“這銀子”。但對于楊瀾,他則表示“沒關系,總是要浪費一點的”。對于自己的“雙標”,陳天灨開玩笑道:“女孩子要富養嘛!” 漆器是從時光中脫胎的藝術,也承載了兩岸交融的文化脈絡。在市級非遺傳承人、閩臺名匠黃守堃的指導下,新生學徒團還將聯手兩岸的青少年們一起完成一件特殊的作品,那就是為一個巨大的中國結貼金箔。黃守堃表示,自己曾在臺灣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但因為祖籍是福建閩南,因此接觸到了許多大師。期間他發現有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于是選擇回到福建,并時常往返于兩岸做文化交流。他希望把正確的文化自信傳遞回臺灣。 |
2023-02-03
2023-02-03
2023-02-03
2023-02-03
2023-02-03
2023-02-03
2023-02-03
2023-02-03
2023-02-03
2023-02-03
2023-02-03
2023-02-03
2023-02-03
2023-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