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2月7日電 (記者薄晨棣、李楠楠)今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依法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典型案例,指導各級人民法院和文物行政部門進一步提升文物執法辦案能力水平,引導全社會增強文物保護法治意識。 據介紹,十年來,各級人民法院依法審理涉及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各類案件,積極推進文物司法裁判規則體系和審判專業化的建設發展,為維護文物管理制度與文物安全、促進文物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記者了解到,本次發布的典型案例共15件,覆蓋了全國各經濟區域,所涉文物種類齊全,既有各等級的可移動文物,也有各類型的不可移動文物;既有古代文物,也有革命文物;既有國有文物,也有民間文物。涵蓋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訴訟案件類型,集中展示了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刑事、民事、行政審判職能作用,全方位筑牢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法治屏障的實踐成果。 最高法副院長楊臨萍介紹,人民法院突出依法懲治各類文物犯罪,對于被告人主觀惡性深、人身危險性大,犯罪情節惡劣、后果嚴重的,堅決重拳出擊、形成震懾;對于存在上、下游犯罪情形的,堅持“全鏈條、全要素”標準,依法打擊盜掘(盜竊)、銷贓、倒賣等各環節犯罪行為。對于實施妨害文物管理違法犯罪行為,造成自然遺跡、人文遺跡、風景名勝區等環境損害的,堅持全面追責原則,有機銜接行為人的刑事、民事、行政責任;探索運用預防性、恢復性司法規則,依法適用懲罰性賠償,激勵行為人積極退繳文物、修復環境、賠償損失。 例如,本次發布的“姚某忠等12人搶劫、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倒賣文物案”,被告人盜掘紅山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且倒賣文物、搶劫文物,形成專業犯罪團伙,實行“一條龍”作業,涉案文物等級高、數量大,非法獲利巨大,人民法院堅持依法重拳出擊,全面打擊文物犯罪網絡,嚴懲文物犯罪團伙首犯,徹底斬斷文物犯罪鏈條。在“孫某林等15人盜掘古墓葬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中,被告人盜掘唐代吐蕃墓葬,嚴重損毀古墓葬本體結構及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人民法院在依法嚴懲犯罪的同時,貫徹損害擔責、全面賠償原則,全面追究各被告人的責任,并判明將在案文物全部移交文物行政部門,積極推進文物與環境一體保護和系統治理。 此外,人民法院全面準確貫徹文物保護法關于文物工作“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文物受損毀的,積極搶救修復;文物有風險的,及時消除隱患。著力促進文物保護與公益保護相結合、文物保護與私益保護相協調,探索涉外文物司法裁判規則、推動流失文物追索,堅決支持文物行政部門依法履職,并依法督促有關行政機關積極履行文物保護責任。 |
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