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誦會集合了交響樂、合唱、詩朗誦等藝術形式。陳可 攝 四重唱《自警》 陳可 攝 11日,持續(xù)12天的“福建藝術周”活動在北京圓滿落幕。其中,由南平市朱子文化辦公室、南平市文旅局和福建省歌舞劇院聯(lián)合創(chuàng)排演出的《大儒朱熹——走進朱子大型交響詠誦會》亮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并通過線上多平臺直播,吸引場內外近190萬人次的觀眾,為全國獻上了一場朱子文化的盛宴。 【興詠誦】 華美的大屏幕上展現(xiàn)著九曲溪、考亭書院、朱熹園雕塑等標志性景觀,一段段深邃雋永的經典篇章躍然其間,演出者們時而低吟淺唱,時而高聲誦讀,獨唱、二重唱、四重唱、童聲朗誦交替呈現(xiàn)…… 在《大儒朱熹》演出中,觀眾不僅能欣賞到多位知名音樂人、朗誦家和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合唱團、福州海峽交響樂團等藝術團過硬的專業(yè)素養(yǎng),豐富多彩的演出形式也是此次交響詠誦會的一大看點。 “‘詠’即歌詠,‘誦’則是朗誦。”中央歌劇院首席常任指揮袁丁告訴記者,詠誦會以朱熹的理學精髓及其來龍去脈為主線,以朱熹一生的實踐活動為輔線,將經典原文朗誦、配樂散文詩朗誦和感悟歌曲演唱相結合,力圖使古老深奧的先哲思想變得鮮活,豐富演出的層次。 據介紹,16個演出曲目中,四分之一是朱子經典作品的原文誦讀,演員們通過富有感染力的朗誦技巧,充分展現(xiàn)經典的語言魅力;感悟歌曲則是將朱子的思想精華用較為通俗易懂的現(xiàn)代語言加以表達,加深觀眾對先賢哲思的理解。 “不同的文本適用于不同的形式。以《朱子家訓》為例,其本身便是充滿古韻、朗朗上口的格言,更適宜原文朗誦。”袁丁說,對于較為晦澀艱深的朱子經典,主創(chuàng)團隊將其改寫為兩首配樂散文詩,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把文脈】 朱熹作為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和閩學的代表人物,有著極為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影響深遠的思想內涵。如何在短暫的表演中融入朱子文化的精華,充分展現(xiàn)一代大儒的人格魅力?這對《大儒朱熹》主創(chuàng)團隊是個不小的考驗。 作曲家郭曉天此番為《大成殿里有文公》《國以民為本》等歌曲、配樂散文詩作曲。他告訴記者,創(chuàng)作團隊、舞臺呈現(xiàn)團隊多次到南平的朱熹園、五夫鎮(zhèn)等地參觀采風,自己也研讀了朱熹的諸多著作。 “經過兩年的打磨,我對朱子文化有了比較深入的體會,也熟悉了閩北的山山水水。”郭曉天表示,自己不僅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這些體會,也致力于加入更多地方元素。以《九曲溪的歌唱》節(jié)目為例,便是音樂美學、朱子理學和“南平味道”的很好結合。 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節(jié)目主播聞齊不僅是主創(chuàng)團隊成員,也是配樂散文詩《寬闊心胸》的朗誦者。她說:“我在朗誦中注重突出朱子‘舍我其誰’的擔當和‘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朱子文化本身便充滿詩意,藝術家的作用在于捕捉其美感并加以呈現(xiàn)。” 《遠游篇》突出朱子飛揚的文采,歌曲《社倉頌》贊美朱子賑濟荒年的智慧,配樂散文詩《千年問答》中跨越古今的哲思……恰如主創(chuàng)團隊所言,扎實的調研與體悟,令朱子文化的閃光點在今天的觀眾看來真實可感。 “這些節(jié)目穿越千年歷史而來,令我們深深為中華文化、為閩人智慧而自豪!”正在北京讀大學的閩籍學子俞夢曉告訴記者,先賢的魅力通過精彩的演出折服了人們。 【琢精品】 “今天恰逢驚蟄,《大儒朱熹》等6部進京展演的劇目,宛如在北京文藝圈滾動的報喜春雷。這聲春雷,要長鳴下去!” 6日,《大儒朱熹——走進朱子大型交響詠誦會》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張慶善、中國音樂劇協(xié)會原駐會副會長王道誠、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原院長饒文富等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充分肯定了《大儒朱熹》的演出效果,并為其優(yōu)化提升建言獻策。 朱熹在閩北“琴書五十載”,作為朱子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重鎮(zhèn),《大儒朱熹》在京演出取得的反響,不僅體現(xiàn)了我省近兩年推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良好成效,也激勵著南平市持續(xù)用好用活這一寶貴人文資源。 “南平市140處朱子文化遺存正逐步得到保護和恢復,動畫、文創(chuàng)、歌曲等活化創(chuàng)新層出不窮。”南平市朱子文化傳承發(fā)展工作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把研討會上的真知灼見體現(xiàn)到工作實際中,加強對朱子文化內涵的挖掘和闡發(fā),加快打造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的“標桿”。 據了解,南平市正積極對接主創(chuàng)團隊,著手將《大儒朱熹》劇目轉化為駐場演出,讓該劇能留在南平當?shù)剡M行常態(tài)展演,并通過文旅融合的方式打造群眾互動性強、參與性高、體驗性強的沉浸式業(yè)態(tài)產品。 “下一步,我們計劃加入更多舞美、古書法元素,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將《大儒朱熹》雕琢得更加精美。”聞齊告訴記者,藝術無國界,希望優(yōu)秀藝術作品能助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出國門,進一步增強國家“軟實力”和文化自信。(本報記者 賴昊拓 通訊員 徐陸鋒) |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