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3月24日電 題:聚產業、延鏈條、優服務——探尋吉林西部風電場造價減半的“門道” 新華社記者李雙溪、姜明明 記者近日在吉林西部采訪發現,當地風電場每千瓦的造價成本幾年內降幅達50%。在這背后,是當地大力發展風電裝備制造業,推動產業聚集、完善產業鏈條、優化助企服務的系列舉措,使得風電生產成本一降再降,讓清潔能源發電顯示出更大的價格優勢。 三月春風正盛,在吉林省西部的通榆縣華能什花道風電場,110米高的風機葉片飛轉,源源不斷的風電從這里產生,通過扎魯特—青州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送往山東青州。 吉林省通榆縣華能什花道風電場航拍照片(2023年3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姜明明 攝 記者在該風電場的監控室看到,89臺風機的運行情況、發電量等參數一目了然。據介紹,該風電場已經實現了“無人值守”——每天由機器人定時巡查發電設備運行情況,并可以通過手機軟件直接查看風機參數,實現遠程操控。 華能吉林發電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檢修中心支部書記王玲山介紹,近年來,風電場每千瓦的造價成本從1萬元降到5000元,風電的發電成本低于火電。 造價減半的背后,是風電裝備制造業靠近客戶布局。在距離風電場20多公里的通榆縣城區,一條風電大路兩旁布局了20多家風電裝備制造企業。東方電氣、三一重能等企業已落戶于此,90多米長的風機葉片像巨大的白鯨橫臥在道路兩旁,等待裝車運走。一支這樣的風機葉片運費往往占成本的四分之一,就近生產可以減少運輸費用。 在通榆縣三一風電裝備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內,機器人正在快速作業。這是2022年8月剛剛建成投產的零碳項目。公司行政經理陳永春介紹,項目投產后,實現了產值的翻倍。“2020年,我們的年產值在5.6億元。2022年零碳項目投產后,產值達20.8億元。”陳永春說。 通榆縣三一風電裝備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的車間內工人在生產(2023年3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姜明明 攝 “貼近客戶生產,能夠讓我們降低成本,更具有市場競爭力。”通榆天能重工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劉宏宇說。去年生產高峰期間,企業場地擺放不下生產的風機塔筒,為了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通榆縣經濟開發區為其免費提供存放場地。 “今年接了299套訂單,價值6.7億元,快做不過來了。”吉林重通成飛新材料股份公司大安公司副總經理黃克群說。去年,該公司的舊廠房已經無法滿足80米以上的風機葉片生產需求,為此,大安市政府投資3億多元為其建設廠房,并以每年2000萬元租給企業使用,讓其能夠節約建設成本,快速投入生產,搶占市場份額。 吉林重通成飛新材料股份公司大安公司生產的風機葉片(2023年3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姜明明 攝 通榆縣項目中心相關負責人說,產業鏈不斷延長和完善促使各家企業資源互補、聯動發展,在降低各項成本的同時,生產靈活性也不斷提升,實現全鏈條降低風電的生產成本。 2022年,吉林省全年風光發電項目建設裝機約600萬千瓦,新增并網490萬千瓦,超過“十三五”期間風光裝機并網總和,累計并網突破1500萬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41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17%。 |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
20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