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強調“大力發展網絡文化,加強優質網絡文化產品供給,引導各類平臺和廣大網民創作生產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產品”。 當下,我國網絡文學產業規模如何?呈現出哪些亮點?未來又應向何處去?近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六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以下簡稱“大會”),不僅為觀眾集中呈現了網絡文學及上下游產業發展成果,也為新征程上推動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提出新思路。 以產業化力量推動繁榮發展 每3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在看網絡文學。在本屆大會開幕式上,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2021年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顯示,過去10年,我國網絡文學用戶從2.3億人增長到4.9億人,市場營收規模從24.5億元增長到267.2億元;作品規模從800余萬部增長到3200余萬部;注冊作者從419萬人增長到2278萬人,增長超過4倍。 “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的相交與相融是大勢所趨。網絡文學將會成為傳統文學寫作的一個新的生長點。”著名作家、《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表示。 我國網絡文學的爆發式增長與其產業化運作緊密相連。其中“IP影視化”是當下網絡文學發展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近兩年,隨著《三體》《開端》《人世間》《狂飆》《蒼蘭訣》等作品的火爆,可以發現網絡文學依然是影視劇開發制作的最大“創意源”之一。第三方數據顯示,僅2021年就有100多部網絡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2021年在總播映指數前10名的影視劇中,六成改編自網絡文學。這些作品的影響力已經超出閱讀層面,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文化,成為影響深遠的社會現象。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優秀網絡文學作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凸顯,尤其是現實題材作品大放異彩。 “我們的落筆可以是星辰大海,是一個又一個憑空創造的懸疑世界,也可以是那些汗流浹背掄起重錘的鐵匠、手指粗糙卻手藝精湛的木匠。”知名網絡作家柳下揮表示,當下的、現實的、民族的,才是最好的、最有共情的題材和方向。 作為業內率先倡導現實題材創作的網絡文學平臺,閱文集團舉辦的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征文大賽迄今已有6屆。閱文集團業績報告顯示,現實題材作品在2016年至2021年的6年內復合增長率超過30%,位于平臺全品類第二位。以建黨建國、脫貧攻堅、抗擊疫情等為主題的現實題材網文佳作頻出。關注時代、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網絡文學創作蔚然成風,幻想題材不再一家獨大。 “網絡文學作為一種以故事性見長的數字內容,好故事本身呈現出的價值勝過千言萬語。”閱文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王睿霆表示,網絡文學已經進入轉型升級的快車道,未來,閱文集團將進一步在系列化和跨產品形態聯動方面努力,不斷拓展產業的形態和外延,為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帶來創新動能和關鍵增量。 “一魚多吃”挖掘IP增值空間 現象級的作品,不僅為網絡文學作者和平臺帶來經濟效益,更是在全IP產業鏈的孵化下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1998年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開啟了我國網絡文學出版的先河;2004年,現代仙俠題材小說《升龍道》首發,其作者成為首位年入百萬元的網絡文學作者;自2015年網絡文學IP概念引爆,《盜墓筆記》等網絡文學開始全版權衍生……如今,許多影視公司在拍攝電視劇初期,就讓游戲開發、廣告植入、互動節目、同步電影等進行同步運轉,充分展現了網絡文學“一魚多吃”的巨大增值空間。 有數據為證,過去10年我國網絡文學IP營收規模從不足1億元增長至40多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00%。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各方媒體平臺通過融合共生,共同打造了完整的網絡文學產業價值鏈生態,與作者一起分享網絡文學的經濟價值。 在IP產業鏈的聯動下,網絡文學正以更多樣化的面貌觸達和融入大眾文化生活方方面面,大有超越文字的價值和可能。在本次大會展場里,閱文、中文在線、百度、磨鐵文化、晉江文學、縱橫文學、掌閱等多家知名企業參展,通過搭建特色展臺、設置體驗活動,為觀眾帶來沉浸式觀展互動體驗,讓觀眾直觀感受網文IP轉化成果的魅力。 在百度展區,“百度作家平臺”AI創作吸引了眾多觀眾的參與。借助小度機器人,作家可以應用AI進行創意續寫、小說內容生成,并由作家對AI創作的內容進行故事走向把握,最終寫出完整的作品;在中國移動咪咕展區,迎面而來的數字行業洞察大屏顯示,截至3月24日上午9點,全國當日已累計有2.18億人通過數字閱讀來獲取知識。 在逛展過程中,電子書閱讀器、AI臨場感聽書、元宇宙、數智人、VR劇本殺等網文企業的最新發展成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網絡文學產業鏈不斷創新發展的步伐。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網絡文學+音頻”“網絡文學+短劇”等IP“輕衍生”成為IP開發的著力點和改編熱門。 近年來,隨著有聲讀物市場規模升溫,業內企業抓住市場機遇,紛紛布局有聲讀物賽道,實現從文字到音頻的快速孵化。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網絡文學+短劇”等創新文學形式應運而生,對網絡文學的經濟價值提升帶來正向影響。 對此,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認為,無論是網絡文學還是影視劇,高質量的文藝作品都需要滿足傳統不死、時代共情、創新表達三大條件,即尊重經典的敘事結構、追尋當代生活的意義、運用好新語態和新技術進行符合時代的新表達。 精品化生產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網絡文學市場雖然逐年增長,但增長趨勢卻在放緩。數據顯示,我國網絡文學市場規模增長率從2020年的23.85%下降到2021年的不到7%。 作為創意產業鏈的源頭,網絡文學頭部IP配合“頂流愛豆”的模式在市場驗證中屢屢受挫,可見IP的跨界融合不是頂著大腕的名號生搬硬套就能取得成功。要想延伸其IP價值的發展基石,仍要以精品化為目標,倚重下游企業對IP的二次創造。隨著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前些年網絡文學產業指數級的高速增長也帶來了質量滯后的問題,仍需假以時日完善產業政策、優化企業服務、激發創新能力,從而支撐產業后續可持續發展。 “要扭轉簡單把網絡文學看作消遣、娛樂產品的錯誤觀念,自覺承擔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使命任務。”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何弘建議,要提升網絡文學創作質量,抵制低俗媚俗,拒絕類型化、模式化、同質化的創作,不斷創新網絡文學創作形式,創作出積極反映新時代的網絡文學作品。 也有觀點認為,網絡文學產業增速的放緩,并非完全是一件壞事。這讓業界意識到網絡文學IP的開發并非靈丹妙藥。在信息過載時代,優質內容才能吸引用戶注意力。網絡文學的產業化開發應著眼于網絡文學的核心價值、運營主體的核心產業與新業態核心要素,構建網絡文學產業的“核心”路徑。 “提升內容精品化生產能力,仍將是產業發展立于不敗之地的牢固基石。”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研究院副院長肖驚鴻認為,作為我國IP文化產業建設核心內容的網絡文學,將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旨歸,回歸互聯網文學的邏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以更多優秀的作品增強人民精神力量。(記者 韓秉志) |
2023-04-07
2023-04-07
2023-04-07
2023-04-07
2023-04-07
2023-04-07
2023-04-07
2023-04-07
2023-04-07
2023-04-07
2023-04-07
2023-04-07
2023-04-07
2023-04-07
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