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7日電 題:在博物館:汲取向史而新的力量 新華社記者李蓉 中國-中亞峰會將于18日在西安開幕,當天恰逢國際博物館日。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曾是中國與中亞各國交往的重鎮,西安眾多博物館的館藏蘊含著豐富的域外元素,來訪者可以從中回溯中華文明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感受文明互鑒綿延深遠的力量。 西安博物院唐代三彩騰空馬真實再現了絲綢之路上西域胡人急奔長安的生動形象;陜西歷史博物館駱駝載樂俑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繁密的藝術交流;西安碑林博物館昭陵六駿石雕特勤驃則帶有明顯的西域良馬特征…… 博物館里有文明絢爛之美。作為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人類物質與非物質遺產的場所,博物館集中了過往人類智慧與文明的結晶。無論是精妙傳神的書法繪畫、流光溢彩的瓷器玉器,還是巧奪天工的織繡、惟妙惟肖的雕塑和造像都反映了不同時代人類思想和工藝的最高水準,值得反復玩味。這些歷經歲月留存下來的器物、繪畫、雕刻、文件、建筑,再現了歷史上各國人民的生產生活和交往方式,只要細心體察,博物館能讓觀者“見物如面”,帶你穿越時空,與古人與異域來客展開心與心的對話。 博物館里有文明交融之印記。作為絲綢之路上最負盛名的商品之一,瓷器最早產自中國,但元明高品質青花瓷所用青料蘇麻離青卻系西亞進口。當時發達的絲路商貿將眾多精美元青花瓷器運往海外,土耳其和伊朗博物館元青花館藏數量甚至超過中國本土博物館。中國瓷器文化影響了世界,意大利學者佛朗切斯科·莫瑞納著書提到中國瓷器“使歐洲人傾心不已,激發了他們在16世紀大量仿制中國瓷器的熱情”。今天,在歐洲各國博物館都可以看到數百年前歐洲制作的器型、紋樣與中國瓷器如出一轍的器具。同時,中國藝術發展也受到外來影響,元明眾多瓷器紋樣都有阿拉伯國家特征,清代雕刻的西番蓮紋以及日常器具繁復的裝飾手法都有明顯的“歐風”…… 博物館里更有向史而新、美美與共的力量。在尊重、發掘和保護自身文化遺產的同時,越來越多有識之士也看到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對提升本國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意義。中國近年著力加強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經驗交流,積極推動文化遺產領域國際合作,在古代文明研究、聯合考古、古跡修復、博物館交流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合作修復希瓦古城,中國“文物醫生”幫助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修復,中國援助尼泊爾完成神廟建筑群文物本體維修……同時,2019年意大利返還數百件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在海內外引發了強烈反響,反映出對歷史和文明的尊重日益成為各國共識。 倫敦金斯福德學校校長瓊·戴嵐說:“在這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認識和頌揚不同的文化非常有益,而這不應該僅僅作為學校教學的內容,更應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參觀博物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對國民素質教育發展意義重大。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密切,博物館也為各國人民了解其他民族歷史文化和域外藝術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中國國家博物館《心影傳神——烏菲齊美術館藏大師自畫像展》廣受追捧,上海博物館《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也一票難求。 在博物館中回望歷史能讓我們更加明晰未來,交流互鑒是推動世界和平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動力,只有和合共生、美美與共,人類文明才能持續發展繁榮。 |
2023-05-17
2023-05-17
2023-05-17
2023-05-17
2023-05-17
2023-05-17
2023-05-17
2023-05-17
2023-05-17
2023-05-17
2023-05-17
2023-05-17
2023-05-17
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