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6日電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療法,利用超聲波技術和棕櫚油酸破壞細菌的兩重防御,提高抗生素對慢性傷口部位耐藥菌的殺傷力,并在動物實驗中取得成功。 研究團隊日前在美國《細胞·化學生物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該方法可使糖尿病小鼠慢性傷口處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減少94%,一部分小鼠傷口處的細菌完全被清除。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又被稱作“超級細菌”,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是許多慢性傷口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這種細菌分泌的多糖、蛋白質等物質會形成生物被膜,將細菌包裹在內,人體免疫細胞和藥物分子都難以穿透被膜。此外,被膜內部的細菌有一部分會進入休眠狀態,形成對藥物具有耐受力的持留菌,一旦有機會就恢復繁殖。 研究人員在小鼠傷口部位涂上超聲診斷用的相變造影劑,然后對傷口發射超聲波,造影劑液滴汽化形成的微泡會沖擊細菌的被膜,使其變得易于穿透。隨后,棕櫚油酸分子會嵌在細菌表面,為抗生素分子打開通道。通過這種方法,原本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無效的抗生素慶大霉素分子可進入持留菌內部并將其殺死。 研究人員說,這項技術為對抗耐藥菌提供了新思路,還可能用于向癌細胞輸送化療藥物,或運載用于基因治療的分子以修補受損細胞。 |
2023-05-26
2023-05-26
2023-05-26
2023-05-26
2023-05-26
2023-05-26
2023-05-26
2023-05-26
2023-05-26
2023-05-26
2023-05-26
2023-05-26
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