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6月19日電(記者 程爾凡)月港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原本是位于九龍江邊的一個小漁村,因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其形似月而得此名。 圖片為月港航拍圖 胡智勤 攝(圖片來源:福建省人民政府網授權使用) 據介紹,在明朝中后期,僻處海隅的月港一躍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唯一合法的民間海上貿易始發港,繁盛時期擁有18條航線,通往東南亞與西亞、拉美、歐洲等47個國家與地區。當年的月港可謂“海舶鱗集、商賈咸聚”,無數貨物從這里揚帆起航遠銷海外,同時亦有眾多遠洋的異域商品匯集于此。 月港的鼎盛時期,漳州海商憑借地理之優以及販兩洋之利,開臺灣、下南洋、走西洋、去東洋,代表著中國參與世界經濟文化大循環。 6月18日,“2023年中國有約國際媒體主題采訪團”參訪了漳州月港古城海絲遺址,一同探尋了這個大航海時代的絲路傳奇港口,聆聽了月港古鎮向海而生、向海而興的歷史。 如今的月港雖只剩下遺址,但仍充滿著濃濃的煙火氣,古鎮里的村民仍會在家門口祭祖、到城隍廟祈福,并且還保留著一些特有的風俗。當外籍記者法伊薩(Faiza Kab)漫步在月港古鎮,看到每家每戶門口都立著一塊立式竹簾時頓感好奇,便上前詢問。 圖片為“竹格仔”。 此物被本地人稱為“竹格仔”,是居家用來遮擋太陽和過往的行人,亦有風水之說,是閩南古民居特有風格。據說“竹格仔”是朱熹當年在漳州為官時為改革民俗,教化民風,以別內外所創。 作家林語堂先生曾在《我的故鄉》中描寫漳州月港古鎮時提到:“在鎮上,每家人家的門口,都掛著一面竹簾子,婦女們只能躲在屋子里,隔著竹簾往外看,而在外面街上的人,卻無法看到里面的情形。” 百年流逝,萬物變幻,月港雖不復往昔繁華,但卻乘著“一帶一路”東風,即將迎接“海絲”建設新篇章。 視頻:程爾凡 編輯:程爾凡 李海鵬 月港歷史資料參考來源于福建省人民政府網 |
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
2023-06-19